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一) 第十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良因曰: 前面幾章是說明積集智慧資糧的方法,接著第十、十一兩章,則述說積集福德資糧的方法。應當知道:一個修行人除了智慧資糧之外,福德資糧也是很重的。要是沒有福報的話,姑且不說利益眾生,就算是自利也是障礙重重。例如今天到這裡看病、明天又到另一處看病,永遠沒完沒了,很耽誤修行的,更談不上利益眾生了!因此積集福德資糧,是很重要的! 在第十章、與第十一章雖然同樣是談到積集福德資糧的開示,但是方法上是有差別的。第十章是透過他人的培福,我們也能得到福報,第十一章則是說明,自己主動修福報方法。 接著說明經文內容: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看見別人行於佈施之道,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時,內心深生隨喜。為什麼呢?因為行於這三種佈施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有堅強的毅力和決心、還有資糧,才能夠常行佈施。因此我們除了內心歡喜之外,更以口業來讚歎,內心真誠的隨喜、稱讚,這樣可以得到大福報。所以有智慧的人,可以透過隨喜他人的功德,而來修福。   六祖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因此《四十二章經解》中,澫益大師舉了個例子:有一個人,拿花供佛。另外有一個人,拿花轉送給別人,讓別人也能以花供佛。於是有人就去請問彌勒菩薩:這兩個人的果報差別。彌勒菩薩回答:第一個直接拿花供佛的人,將得辟支佛的果報。第二位拿花送人,幫助別人供佛者,未來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為什麼呢?因為「心量」不同。   第一個人,他拿花供佛的目的,是希望自己透過供佛,得到福報、修行沒有障礙。而第二個人,他為了使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以佈施花給別人,使別人也能以花供佛,而得到福報。他的心量是為了使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樣的心量更大,所以福報較大。所以心量大小,決定一個人的福報大小。 同樣的道理,隨喜也是一樣,我們雖現在不能做,但是我們以歡喜、隨喜的心,來贊助別人,這樣我們的福報也是很大的,以上是總說。 接著經文回答很多人心中的疑慮:「沙門問曰:此福盡乎?」這是指有人在佈施的時候會擔心:別人隨喜我的功德,也分享了我的福報,這樣我的福報是否就少了,乃至會不會被被分光呢?要是分到最後,我的福報都沒有了,那豈不都白做了?   佛陀接著回答:例如有一盞火把,點燃數百人、或數千人各自手中的火把。一一點燃之後,分別拿去煮東西、或是作照明使用。原本火把的光明依舊,不會因為它的火分給別人,而使得光明有所減少。「福亦如之」:福報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火」譬如智慧,將智慧分享給其他人,使其他人也能以智慧來熟食、除冥。所謂「熟食」,是指成就聖道。以智慧之火,另生處轉熟。所謂「除冥」,是指破除惑業苦的三障;以智慧光明,來破除眾生惑業苦的三障。我們將智慧火,分給別人,這智慧光明依舊不變,只會增廣。修福報也是一樣的道理,別人隨喜我們的功德,自己的福報是不會減少的。   就隨喜的功德來說,它是有許多利益的。可以從自利與利他這兩方面,來說隨喜的功德。在自利方面:隨喜,可以幫助破除嫉妒心,而成就我們無我的智慧。隨喜,也可以使我們因此得到福報。隨喜,更可以使我們栽培善根。為什麼呢? 因為現在雖然做不到,可是因為內心的隨喜,使我們與法之間結下善緣,未來再修行此法時,因為過去的善緣,就容易多了。   在利他方面:我們都知道,在修善的過程當中,往往會有許的障礙。但是我們如果能隨喜他人,則對此人有激勵的作用。他會因為我們的隨喜、鼓勵,而更加地精進用功。在他的福德更加深廣的同時,我們的福德也逐漸深廣。 所以,「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同時隨喜也是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重要的一門。所以有智慧的人,欲栽培修道資糧者,應當常修此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