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四)
第二章之二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良因曰:
關於修行的下手處:「心不繫道,亦不結業」,很容易產生誤解,在此再稍微詳細說明。
心不繫道,「道」是通往解脫的道路,也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對於修行當中的戒定慧法門,不應產生繫縛、法愛。「繫」就是法愛。因為一切佛法都只是標月指,一種治病的藥;當藥到病除之時,再也不用吃藥了。如果病好了還吃藥,治病的藥反而成為毒藥了。
因此《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當透過戒定慧三學,長時間不段熏修後,清淨心生起,內心與第一義諦相應時,持戒變成一種任運的行為,此時何「勞」持戒,因為任運就與戒法相應,不似初學時要殷勤守護,乃至對法門不生愛、憎之心,但是與法門、與清淨心相應。
但是在初學階段時,持戒時有能持戒的我,以及所持的戒法,我以殷重心,來護持戒品不犯。以這樣有能有所的心來持戒,這就像生病吃藥的過程。 等到透過戒定慧長時間的熏習,自性本具,三聚淨戒功德開顯出來時,此時能持、所持不二,沒有初期生病吃藥、能所對立的情況,而是「行也禪、動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任運與般若智慧相應,自然不犯戒,這才是真正的「心不繫道」。
但有人卻望文生義,以為我不用持戒、乃至學習佛法了,這些戒律、佛法都是葛藤,障礙智慧的生起。於是棄舍語言文字的佛法,而放縱習氣的造作。當此心不在道上,又放縱惡業,此時甚至比不學佛者更糟。
以前有位比丘問達公長老:「《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那我們現在還要不要持戒?」 達公長老反問他:「你心平了嗎?」 他回答:「還沒有。」 達公長老便說:「那還不趕快持戒!」 語言文字有時會使人產生錯解,因此必須善知識引導,才不會錯認消息。
因此經文所說的心不繫道,是與第一義諦相應,不是放縱、隨順習氣的意思。當心與第一義諦相應時,能任運在道上行,沒有剛開始能、所對立的不圓滿。同時,與般若智慧相應時,自然也不會造惡業。因為連法執都能夠舍,何況粗重的我執,當然更能舍。這就是修行下手處,透過戒定慧的修學,舍除種種妄想習氣,而達到任運與清淨心相應的正確方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