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十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十四) 第四章之六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 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良因曰: 接著回到正文:第四章的最後一段: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我們對於十惡業,能夠積極地對治的話,這時就能夠成就十善行。十惡業是不隨順聖道的,相反地,十善業則是隨順聖道的。   就如《十善業道經》所開示,修持十善業的功德: 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 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 這理由何在呢? 首先從最基礎談起,根據經文,以不殺生為例: 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其次,若能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 …… 等等,詳如經文廣述。這些都是功德相狀,若是修道人,都會希望能夠在此良好的環境下,穩定成長,因此這是良好的修道基礎。 更進一步,根據經文所示,由於十善業的基礎,因此能夠圓滿成就大乘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乃至佛功德之「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所以如上述經文所述:「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 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這就很容易理解了。   依於十善業,不為惡業、煩惱所困惑,能遠離憂悔,能自在安住於清涼池畔,所以這實在是大乘菩薩道的基礎。因此要成就佛道,若不從十善業下手,在心紛擾擾相中,一切所學、所修都只是空談,畢竟就只是有因無果罷了。以上是說明十善業與十惡業,功過的差別。   從十善與十惡業的內容,可以得到一些體會:   首先,當我們業障起現行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因為在怨天尤人中,又在造作新的惡業。這樣過去的惡業不僅沒有解決,又增加一個新的負擔,這實在是很愚癡的行為。這是一般沒學佛的人的習慣作法,這實際是以苦止苦,苦上加苦。 但是當學佛之後,應該努力改變思維、以及造作的方式。依著佛法業果的道理,瞭解之所以遭受痛苦的果報,主因不在他人,而是自己的惡業所感。而外在的眾生、境界,只是讓惡業成熟的助緣而已,親因緣是我們自己的業力。就像遭人毀謗,主因來自過去惡口的業,而毀謗我們的人,只是讓這苦果顯現的工具,讓惡業成熟的助緣罷了。   因此,我們應當時常觀察十善業與十惡業的功德與過患,然後努力地依懺悔等種種方法來對治惡業習氣。並常常觀察內心的起心動念,使之與十善業相應,這是修行人觀心的基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