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合顯示深益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法合顯示深益 那麼假設我們正確的憶念以後,產生了感應道交,這樣子有什麼功德利益呢?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前面是講到一個念佛的方法,就是你要透過一個正確的憶念,以你心中憶念的力量,來啟動彌陀的「他力門、果地教」這兩種的加持。前文是講方法,這以下是講它的果地的功德。 眾生明了的心,他能夠產生一個正確的憶佛、念佛;『憶佛』它是心中的想像,它是一種「觀」;『念佛』是一個「止」,對於佛號的一種專注、一種無分別住。那麼我們透過「憶佛」跟「念佛」這兩個方式,能夠使令我們『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約著平時,平時的感應道交;『當來』指的是臨終。「感應道交」之後…『去佛不遠』,你跟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彼此相應不再分離了,結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必假借其它的方法,你就可以成就心開。 『心開』有兩層意思─ 一、約著現世來說「消除業障」:它能夠幫你打開你心中的業障;你一個人有業障的人,心是打不開的;也可以說心開,約著消業障來說。 二、約著你往生以後「華開見佛悟無生」:這個心開約著「破無明證法身」,更深了。 所以所謂『心開』,第一個是打開你的業障,第二個打開你心中的無明妄想。一個是約現世的安樂,第二個約來世的解脫,都可以叫「心開」。關於這一點─「憶佛、念佛」,我們用附表來加以補充: 附表九─憶念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既然是一個本尊所加被的法門,所以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達到感應道交;因為你沒有感應道交,你就不能啟動佛陀對你的加被。但這個「感應道交」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淨土的感應道交跟外道的感應道交是有所不同的。 外道的感應道交─ 它是「心外求法」。你看:外道他們的感應神通,你一聽就知道是向外攀緣的,好像你自己都不要做準備,完全靠外在一個強大的力量,來主導你,它要你活你就活,它要你往生你就往生,佛教沒有這種思考。那你這樣子講不是心外求法嘛?離開一念心,有一個真實的法來主導你--標準的外道,「道」在心中之外。 〔淨土宗〕的感應道交─ 正如〔華嚴經〕說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你的心準備好了,佛陀就顯現在你的心中,你有一分的準備,佛陀顯現一分的力量;你有三分的準備,祂給你三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準備,祂給你全部的加持。這才合乎佛教的緣起論,就是「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老是心外求法,弄到自己邪知邪見,結果一事無成。你那個方法錯誤!整個〔淨土宗〕,你不要管是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跟你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那個明了的心中,你把資糧準備好了沒有?關鍵在這裡,跟佛陀那個多遠都沒有關係! 在本經當中提到─我們要準備的資糧有兩個:一個是「憶佛」、一個是「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見』就是感應。『憶佛』主要是一種智慧門,一種內心的觀照;『念佛』是一個禪定門,心中的專注;這兩個缺一不可,就像眼睛跟腳一樣。 在「觀照」當中,〔淨土宗〕的人,你要成就兩種的觀照: 第一個、觀照「佛號的功德」以啟信心。我不知道諸位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對佛號了解多少?你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觀照佛號的功德?諸位知道「信心」是怎麼生起?信心來自於智慧─才能夠斷疑生信啊;不是說,哦!我有信心。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真信?你什麼都不懂這叫「迷信」,迷信的力量是薄弱的,因為你疑根未拔嘛!我不相信你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你會通身靠倒,我不相信,我們不可能相信。我們對一個很陌生的東西,對它一無所知,你會把身心世界完全交給他,不合常理!所以一個人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能夠真實的把身心世界交給佛號,那一定是要真實的觀照佛號的功德。「正見」才能夠斷疑生信,啟發我們真實的信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可以救拔我,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觀照「淨土的莊嚴」以發願力。前面的信心是啟動「他力門」,這個以下的願力呢,就是啟動「果地教」。信心是比較容易建立的,其實願力是相對比較困難,有些人他對佛號有信心,但是他對往生淨土,他不一定有這個願力,所以他在念佛的時候,只啟動了「他力門」,並沒有啟動「果地教」。一個正確的念佛人,他應該「信心、願力」都要具足,以這樣的心態,你才有資格來念佛。念佛的人,當然他的所觀境有「觀想、觀相、持名」,但是「持名」最為穩當,下手易、成就高。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