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十九)
佛說四十二章經(十九)
第九章之一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良因曰:
我們知道佛法的理論,與修行的方法之後,再來就是要實踐。因此本章勸勉我們實踐,才不致說食數寶,那就非常可惜了。
首先解釋「博聞」,這是說明學佛的動機:應當知道,經典的各種開示,都在詮釋我們這一念心。或者清淨心、或者染汙心。例如四諦中的滅諦與道諦,是詮釋清淨心的因果;苦諦與集諦,則是說明染汙心的因果。不管怎麼說,都是在直指人心。因此我們研究教理的目的,是要以教照心,並藉此返妄歸真。
但是如果學習教理的發心,不是為了實踐,而只是因為興趣,甚至是為了名利,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動機。應知佛法的理論,不同於世間知識的學習,可以是一種興趣的學習。佛法,是指引我們解脫之道,因此必須透過實踐,才能真正的達到涅盤彼岸。如果只是停留在興趣,這樣的動機是不正確的。
甚至如果是為了招攬名利,而發心學習佛法,那就更下劣,只是造三惡道的因,所以動機不可不慎!古德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我們學習佛法,是為了什麼呢?就為了看好這念心,以達到了脫生死的目標,這才是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真實目的。
就像將生米加水,再用火去煮,才能成為熟飯。生米如果不火煮,就永遠只是生米,不會變成熟飯的。同樣的道理,佛法就像生米,深入的觀察我們心就像用火煮。如果不用佛法來照心,經典的語言文字與我們的身心世界,將永遠不會有任何交集的。以上說明不正確的「博聞」,是應當改變的,這是從佛法的發心來探討。
接著說明「愛道」,這是從修行方面來探討。此處的「道」,是指出離生死的路,從生死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滅彼岸的道路,也就是戒定慧三學。若是對戒定慧三學產生法愛,也是應當棄舍的。
我們對於所修學的法門,是應該精進地持守著。但是也應當知道,法畢竟是一種藥。如果病好了卻還執著這個藥,治病的藥便反而成為毒藥了。因此只是愛「道」,則反而障礙解脫,這是錯誤的修行方式。
「道必難會」:因為「博聞」錯誤的發心,或者「愛道」錯誤的修行方法,跟戒定慧三學的「道」,是無法相應的。不能契合於道,當然也就不能了生脫死。為什麼呢?以博聞來說:學習很多教理,但是不能深入地思惟,專精觀察何謂真心、何謂妄心,只是在語言文字中下功夫,這樣是不能對佛法產生真實信心的。就好比湯匙在湯裡面,再怎麼攪拌,也不能嘗到湯的味道,一定要用舌頭親自去嘗,才能知道湯的味道。
同樣的道理,如果研究許多經典,卻不能迴光返照我們這念心,因為對經文所詮釋的道理,沒有真實的覺受,就會像世間的學者一般,對佛法有真實的信心,心也就會隨著境界而轉。
例如有人說:三寶的功德是虛妄的。如果信心不夠的人聽了,便會想:「嗯!好像是哦!我拜佛拜了老半天,也沒見到有感應,身體還是很差。而別人去拜神明,很快病就好了,三寶好像並不那麼靈……」這時候,心就隨著境界而轉。這樣的人,道必難會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