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發願為什麼要加上「迴入娑婆度有情」?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淨土宗發願為什麼要加上「迴入娑婆度有情」?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有位禪師,他讀《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句話是擺明了講空性,三界本來是空的,寂滅相。他就向他的上師提出一個疑問:「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為什麼我有眼耳鼻舌身意呢?我有生命存在,我可以吃飯,還有山河大地的活動,這是怎麼來的呢?他師父說:去去去,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禪宗是不跟你講話,讓你自己去體悟。它認為我跟你講了以後,塞住你的悟門,你就不想去思考了。 禪宗認為不能告訴你答案,我們顯教的東西,答案講太多了。禪宗它不告訴你答案,你就要自己去找。那麼這個人,他從冬天開始打坐,到了春天,打坐時突然間一念之間相應了。他就跟師父說:我懂了!他也講一個偈頌,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這個人不簡單!他從寂滅相悟到了妙有。他說諸法雖然寂滅相,但是春天到了的因緣,溫暖的因緣讓百花開了,讓黃鶯開始活動了。這個人有大乘善根,他在空性裡面悟到不空。所以種性就很重要了。 你看淨土宗,我們講,「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為什麼後面還要加一句話「迴入娑婆度有情」?諸位!這句話非常重要!諸位!請你注意!你現在開始所發的願,一定影響到你未來的因緣。願如果發錯了,要馬上改,因為時間久了,它在你心中會產生一個痕跡。你現在覺得無所謂,反正不就是離開娑婆世界嗎?諸位!那是千差萬別啊!離開娑婆世界以後,你後面的成佛之道怎麼走呢?所以,為什麼因地要圓滿就在這裡。 就是說,因為你不斷地用錯誤的思想、願力讓你離開了三界,但是你這種錯誤的思想,卻烙下一個錯誤的痕跡。諸位!法執比煩惱障還難對治,因為它沒有對錯,但是影響到你的胸量格局。它不像煩惱障很粗重,每一個人都可以知道它的躁動性,它的過失相,法執它沒什麼過失,但是你發錯以後,胸量狹小個性卑劣,怎麼講你都聽不進去,那慘了!你成就功德莊嚴就很難了。也就是說,成佛,我們現在必須要做兩件事:第一個遠離過失;第二個成就功德。但是你這個過失是怎麼遠離的很關鍵。你用一種很極度的、斷滅的角度去遠離過失,你後面成就功德就很難了。 所以,你最好剛開始起步成佛的時候,就走對道路,一次到位。不要說我走錯了,然後再來迴小向大,你這不是折騰嗎?而且你再走回來,那是一條非常辛苦的道路。 所以研究《法華經》的人,就是說,既然是同樣的精神體力,同樣的拜佛,同樣的念佛,你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把願發好?你也沒什麼損失嘛。你現在烙下一個錯誤的痕跡,以後還要去掉,尤其法執是很難去掉的,因為你當初就是靠這個思考模式離開的,當初就是深深讚歎這個法門殊勝,結果你現在從這個法門離開,到時候就自相矛盾了。所以為什麼教觀會產生這麼多的差別?法門真的是有權實的不同,有究竟跟不究竟的差別。 --節錄自《天台教觀綱宗》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