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十八)

佛說四十二章經(十八) 第八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良因曰: 第二、我們是佛弟子,應當從業果方面去體悟、理解,要相信一切都有因果。為什麼有的人能悠游自在,有的人卻怎麼做都不對勁。這都不是偶然的,完全是自己的因果。就舉個人的例子來說吧:剛出家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障礙很多。只能一方面承受著,同時方面不斷地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慢慢地出家久了,人際關係逐漸有所改善,感覺這一切,實在都是過去的業力以及習氣的顯現。所以我們佛弟子,應當深信因果。 有一位仁波切說:「我只注意自己的業,同時,我也注意別人的業。」這意思是說: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不管別人怎麼做,我們就注意自己的念頭,與所造的業。當別人雖侵犯我們時,就看好自己的心,不要起瞋、更不要報復。因為若造惡業,果報要由自己來承擔。同時,注意別人的業:他對我們造惡業,實際上是他的損失,未來將遭受痛苦的果報。這樣的話,我反倒要憐憫他才對,不應當再和他一樣造惡業。這在經文「仰天而唾」、「逆風揚塵」的譬喻中,就已經清楚的說明了。能夠注意自己的業,也看清楚別人所造的業,則能遠離許多災難。 或者,我們也可以同樣以因果的角度去觀察:過去(生)我們傷害過他,因此今生他自然會報復。如果我們有神通,以宿命通去觀察,過去生中我們怎麼傷害他,讓他承受怎樣的苦楚 …… 相信種種不平的心,就能慢慢放下了。 因為,這是公平的,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惡因,還是要自己來承擔。 此外,在《遺教經》中,佛陀也開示:「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真正有力、有大威德的人,是能夠忍辱。也就是能夠依止智慧的觀察,心能安住不動,才是真正的有力大人。相反的,遇到逆境便破口大駡、動瞋心的人,是因為心力羸弱,所以被煩惱的力量所推動。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勢,其實是已經被煩惱所掌控的弱者。我們是要做個有力大人呢?還是做愚癡的人呢?決定權掌握在我們手裡! 佛陀曾說一則忍辱的故事: 過去很久之前,天上的帝釋與阿修羅王打仗,結果阿修羅王被打敗了,於是帝釋就用繩子,將阿修羅王綁在宮殿外示眾。帝釋進出宮殿的時候,阿修羅王就用種種惡毒言語來罵帝釋。帝釋聽了,也不理他,仍然保持忍辱。結果為帝釋駕馬車的人,實在看不下去,就問帝釋說:「你已經將他捉住了,他竟還如此罵你,你為什麼不回罵他呢?」 帝釋天王說:「他已經是戰敗之將,我何必罵他呢?」馬車夫說:「你若不罵他,別人會以為你怕他!」 帝釋天王說:「我並不是怕他,他都已經被我綁在那邊,要殺要刮隨我,我怎麼可能怕他。我告訴你一個道理:阿修羅王為什麼罵我?不是因為他有力。使他產生惡毒言語的原動力,是愚癡的原故,愚癡的力量使他罵我。我今天為什麼不回罵他?因為我在行『上忍』:上等的忍辱。所謂上等的忍辱就是:對方的勢力、力量比我還薄弱,在他以惡毒語言罵我時,我依然能夠安忍不動,這就是上忍。至於為什麼我有力量能行上忍?那是因為我依止智慧,以智慧的力量,故能行上忍。阿修羅王依止愚癡,我若回罵他,豈不跟他一樣愚癡?」所以真能忍辱者,才是有力大人。 最後,也可以用慈悲心去觀察,一切眾生無不在苦惱中。 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人常常顯得暴怒等負面情緒,往往來自周圍的壓力,或者家庭、事業、健康 …… 等原因。因為他對壓力的消化、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引發種種的負面情緒。 往往我們與之衝突只是一個次要原因,而真正累積情緒的主因,是來自於他的個人問題。 當我們以慈悲心,如是觀察之後,就容易原諒他人,放下瞋心了。 最後,以寂天菩薩《入行論》中的開示,與大家共勉,希望我們能生生世世無毒: 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 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