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的差別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念佛三昧的差別
第一段,先說明這位菩薩白告佛陀,表達他內心皈依、恭敬的一種身口的儀式: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個「念佛法門」的當機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叫『大勢至』呢?因為這位菩薩他具足廣大的威德之力,他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夠震動一切魔王的宮殿,乃至於能夠震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威德之力,這叫『大勢至』。
這時候─他『與其同倫』;『同倫』是指「同類」,就是同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階位;這『五十二』不是數目,是五十二個階位。『五十二個階位』是什麼呢?就是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跟等覺,這表示「念佛法門」攝機特別的廣,從乾慧地的凡夫位,乃至於到等覺位,都是依止念佛而成就圓通的。這麼多菩薩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是說明對佛陀白告之前的一種皈依、恭敬的儀式,以下才正式的敘述他所修的法門:
己二、正述所修法門(分四:庚一、陳白古佛授法。庚二、詳喻感應道交。庚三、法合顯示深益。庚四、述己自利利他。)
庚一、陳白古佛授法
先陳述古佛所傳授的法門,也就是說─每一種法門,在佛教裡面都是要有「本」,不像外道。外道的法門是「無本之學」,哪一個外道在山洞打坐,突然間看到什麼影像,持牛戒、持狗戒…外道的法門,是在禪定中,妄想出來的,不是一個「道」,沒有通往涅槃的力量。而佛教的法門,它肯定是有「傳承」的,一定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傳承下來的。那麼這尊佛是誰呢?是古代的一尊「超日月光佛」。我們看經文─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回憶他過去在凡夫位的時候,這樣恆河沙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叫「無量光佛」。從「無量光佛」到「超日月光佛」,這中間這一小劫的時間,有十二尊如來,相繼的出現於世間。而這最後一尊佛對大勢至菩薩的啟發是非常的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祂告訴我─所有的法門當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你直接從「有相行」,契入無相的三昧,這個是最容易得到成就的。
『念佛三昧』蕅益大師解釋說─實質上從本經的教義來看,是有三種的差別:
(一)、「惟念自佛」:「惟念自佛」就是他在念佛的時候,是憶念他內心的「佛性」;『自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我們看〔禪宗〕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不是一種皈依的心,他念佛的時候,把佛號創造出來─『南無阿彌陀佛』,之後他就開始思惟,「欸!我為什麼能夠念佛呢?」「念佛是誰?」他從音聲當中去找那個「能念的心」。所以他是依止佛號的假相,從這個佛號的假相當中,把心帶回家。所以這個「惟念自佛」蕅益大師說,跟前面二十四個圓通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說他的下手方便是從「佛號」回家而已,從「音聲」回家。因此「惟念自佛」是屬於〔聖道門〕所收攝。
(二)、「惟念他佛」:「惟念他佛」是我們一般人比較習慣的─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當然它的缺點就是有一點「心外求法」,你心是向外攀緣的;向外攀緣的心,就容易被破壞,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就不牢固。所以「惟念他佛」的缺點,就是你那念佛的心,在臨終的時候,很容易被你的煩惱,跟外境的障礙所破壞。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三)「自他俱念」:「自他俱念」是最圓滿的。
什麼是『自他俱念』呢?蕅益大師說:首先先憶念自己的「佛性」─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迴光返照我一念心性,跟諸佛的心性「平等無二」;那麼從「自他不二」當中,提起佛號,所謂──「託彼名號,顯我自心」。在「禪淨雙修」當中,我們所要觀的第一個是「禪觀」,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把心帶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五陰身心─攀緣的心,帶回到─一念心性,然後再提起佛號!
懺公師父在打佛七的時候,常常開示一句話──
念佛人,要緊的就是在「本來無一物」處當中,提起佛號!
「提起佛號」不是在那個亂七八糟、那個顛倒心中提起佛號,不是啊!你在顛倒的心中提起佛號,那個佛號是沒有力量的!那是生滅心啊!你的佛號要在「本來無一物」的處所當中提起佛號。這就是「禪淨雙修」─自他俱念。
這三種念佛有什麼特色呢?其實「惟念自佛」不算是淨土法門,「惟念他佛」跟「自他俱念」才是屬於淨土念佛法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