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二)
第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良因曰:
第一章主要是標明修行的宗旨,也就是說明修行人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兼帶的說明依止這樣的住處,所生起種種的功德。
我們常說自己是修行人,但是一個修行人應當具足怎樣的內涵呢?首先從外在來說:「辭親出家」,對於一切恩愛的眷屬,能夠放下對他們的情執。這是修道的基礎,要將對親眷的情執,轉變成平等的慈悲心。
有了慈悲心,接著更重要的,就是智慧功德,也就是經文所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了。這是我們修道的主要目標─希求解脫。 因為瞭解無為法,而能放下種種顛倒妄想,以達到解脫。
所謂「識心」,也就是了知「遍計本空」。由於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多采多姿的,當它面對境界時,會生起種種分別。例如:好人、壞人;與我同意、不同意;男人、女人;出家人、在家人………而這一切都必須假藉語言文字而成立的。
而凡夫眾生不知道這一切境界,本身僅僅是隨著業力,所顯現出來的幻境,是不真實的。而在這些幻境中,安立種種名言(好、壞、美、醜……),並在這些名言中生起執著,因此生起了無量無邊的煩惱妄想(貪、瞋、癡)。因為這樣的妄心遍一切時、處,因此稱為「遍計執」,而它的真實性不可得,因此稱為「本空」。
就像在夜間,看到地上有團盤繞的東西,我們第一個反應:啊!這是蛇!實際上是我們在繩子的形相上,取「蛇」的概念,接著起恐怖心,種種煩惱也隨之生起了。事實上根本不是蛇,是繩子。所謂「蛇」的這個概念,是我們就繩子的形相,所生起的妄想,這就是「遍計
本空」,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如此。
接著要「達本」,蕅益大師的解釋,所謂達本就是要了悟「依他如幻」,體悟一切境界,都是如夢幻般的不真實。例如:我們看到水是清澈的、餓鬼看到水是猛火、天人看水是琉璃、魚看水是它的活動空間。隨著眾生業力不同,所感受到的境界,差別會很大,這是依他如幻的道理。
如上述繩子和蛇的譬喻,由於繩子在黑暗中,我們看它是蛇,這是「遍計執」。我們以智慧更進一步的深入觀察:繩子也不可得,因為它的主體是由麻編織成的;乃至更進一步地觀察,連麻也不可得,因為麻也是隨著眾生的業力,所顯現出來的如幻境界而已。這就是所謂的「達本」。觀察依他如幻的道理,不僅境界本身,離開語言文字的系縛,乃至觀察它本身,也是如夢如幻的不真實。
能夠「識心達本」後,便能「解無為法」。依蕅益大師的解釋,便是證入圓成實性,也就是證得真如本性,恢復本來面目了。
要真正瞭解這些道理,不是短時間的功夫,是要長時間熏習的。剛開始要從經典的語言文字中,學習這些道理。接著依這道理作標月指,來觀察我們這一念心,並調伏自心的煩惱。
能夠這麼作,才構成沙門的真實意義─「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也是我們修行人,心中的最終安住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