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八)

佛說四十二章經(八) 第三章之二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良因曰: 當然,對初學者,可能還談不上去法愛。先透過佛法的修行,來對治現前粗重的煩惱,這才是要務。 為了有效的對治粗重煩惱,而修種種苦行,以「去世資財,乞求取足」,不僅是聲聞人要修,乃至修行大乘、甚至開悟的人,也是一樣的。舉兩則古大德修行的例子,來做證明: 天臺宗八祖,左溪玄朗尊者,根據《宋高僧傳》的紀載: 「一鬱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無重味,居必偏廈。非因尋經典,不然一燭。非因覲聖容,不行一步。」 尊者之所以號左溪,是因為他性格好靜,因此長時間在婺州浦陽 縣左溪岩修行。住的地方很狹小、簡陋。日常衣食等物資,也很勤儉刻苦。一件鬱多羅僧(七衣)穿了四十年沒有換,尼師壇(臥具)也是受持了一輩子。縱然後來成為一方的大善知識,成就無數弟子,仍然保持這樣的風範。同時,平時若不是為了閱讀經典,晚上不會隨便點燈;若不是為了是三寶事,不會隨便到處走動攀緣。一位傳承圓頓法門,誨人無數的祖師,尚且刻苦若此。 另外再看淨土宗的三袓承遠大師,根據《緇門崇行錄》的紀載: 「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茹草木而已。有慕而造者,值於崖谷,羸形垢面,躬負薪樵,以為僕從而忽之。不知其為遠也。」 他修行也是非常刻苦的:在吃的方面,若有人供養就接受,若是沒有,就吃山上的野果等,能果腹充饑就好;穿的衣服,非常的破舊,能遮形就好。平時砍柴、背柴等粗活,也都不需侍者代勞。因此,如果有外來參方的人,往往只見一個衣著破爛的砍柴人,看不出他就是承遠大師,當代的淨土宗大德。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有次在定中,神游極樂淨土,見到這樣景象:「見蒙惡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因此知道承遠大師,是位大成就者,所以發心向大師學習。 古代的大成就者,都是一樣的從勤儉刻苦中做起。更何況是我們!圓頓道理,連夢都夢不到,卻好奢華放逸,並且自稱修行大乘,能不慚愧嗎?現在受用好的資具,應該起慚愧心,因為過去所修的褔報,全都耗損在這上面。所以這不是真正的有褔報,只是因為攝不住而漏失了。就像身體不好的人,吃甚麼營養品,也吸收不了。此時應發慚愧心,同時物質上能省則省,不要認為自己有福報,就盡情消耗。以免福報耗盡了,修行上障礙重重了。 因此透過第三章的開示,我們了知,縱然悟圓頓理,仍然要在事相上認真實踐,不要執理廢事。修行人應當以古德為師,儘量隨學,不受當今時流的影響才是。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