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十七)
佛說四十二章經(十七)
第八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良因曰:
「賢人」:或許精進修行,修世間善法,慈悲利益眾生;或者栽培出世善根,研究教理、拜佛、精進修行。但是惡人做不到,於是就陷害他、誹謗他、譏刺他、做種種的傷害行為。這樣的結果,就像對老天爺不滿意,而向天空吐口水,這口水只會往下落,弄髒自己的臉。
第二個譬喻:「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看對方不高興,想揚起地上的沙子,噴灑到他人身上,弄髒對方。但因為站下風處,這沙子不僅沒有飛向對方,反而弄得自己滿身的塵埃。由以上兩個例子,可知:「賢不可毀,禍必滅己。」仰天而唾、逆風揚塵,結果都是把自己給弄髒了。
但是應知:這惡人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我們自己。他人在修行時,我們若想傷害他,不見得能給予對方真正的痛苦,但是自己卻因此結下惡業,感招未來的災禍。因為修善的人,他有善法功德、護法擁護,有福報就有勘能性。這樣的人,旁人是不容易傷害他的。傷害他,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絕對是划不來的。
上述第六章是法說,也就是理論性的開示。第七章、第八章是以譬喻來說明,但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要注意因果,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也知道他人在造甚麼業,守好自己的因果,這是修行人的根本。
從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這三章中,學人得到一些體會:我們在大眾中,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摩擦。面對一些曾結惡緣的人,當他們修善業時,千萬不要嫉妒他,更不要做傷害他的事情,因為這對自已的傷害更大。尤其面對的三寶的境界,傷害他、障礙他,這樣的罪業是極重的,我們應當審慎地思惟業果道理。
不僅不傷害、忌妒他人,相反地,我們應隨喜他的修行功德。看到別人的功德如果羡慕,最好的方法就是隨喜。因為每個人的善根不同,有的人解門好、有的人行門好、有的人性格好,這種善根的栽培,往往不是一生一世的,而是多生多劫的培養,所以與其忌妒,不如隨喜。
例如:看到他人能夠慈悲利益眾生,現在我們發不起這樣的心。與其嫉妒他人,不如隨喜。為什麼?因為在隨喜的過程中,就在栽培相同的善根。因為內心的歡喜、隨喜,所以在念念中,同時也栽培慈悲的善根。以後修行慈悲,就不像過去那麼困難,而容易多了。
同時,因為心中常常隨喜,由於心量廣大,所以能擴展自己的福報。也因為隨喜,所以他人修行功德,也能得到部分的福報。所以在隨喜中,也能為自己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有了福德力,就能具足堪能性,未來要成就一切功德,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們面對于一切眾生,縱然與我們有惡因緣,他所擁有的功德,我們不僅不嫉妒、傷害他,而且應該產生隨喜心。如果真的羡慕他,想要快速達到與他同等的功德,那麼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隨喜。
剛開始或許做起來不容易,但必須慢慢地練習,轉自己的念頭,使我們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地栽培善根、成就功德。以上是第一點體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