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十六)

佛說四十二章經(十六) 第六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良因曰:   在第五章中,佛陀勸勉我們要改惡修善,但是在這過程中,因為過去惡業的緣故,會有些障礙,旁邊的人可能會不高興、或者嫉妒,甚至要障礙我們。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本章的開示,便是說明應對方法。   「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其他人聽到我們發心修善,不再造惡,因此內心嫉妒。或者因為他做不到;或者他雖然能做到,但卻比不上我們,因為嫉妒所以就來擾亂。或是當眾諷刺,以刀刃般的言語來譏刺;或是暗地裡誹謗;或以種種行為來傷害、障礙我們。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停下自己躁動的心。因為凡夫眾生的習慣:遇到他人障礙時,第一個反應就是起瞋心,同時也想要傷害對方。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但是佛陀勸勉我們,不可以起這樣的惡念,更不要有這樣的行為。將瞋心停下來,不要像世間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做種種報復的行為。以免因此而造惡業,反而苦上加苦。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安住自己的心呢?佛陀說:「彼來惡者,而自惡之。」應該這樣想:他在造惡業,必定會遭受痛苦的果報。那麼我們又何必要報復呢!他造惡業,將來要受到痛苦的果報,我們反而應當要憐憫他。我們應該知道:傷害別人,終究是傷害自己! 第七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 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過,歸子身矣。」 猶回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良因曰:   「守道」,是在自利方面,佛能安住於寂滅不動;而在利他方面,佛陀又能「行大仁慈」,來利益眾生。因此外道看見了,內心嫉妒、不歡喜,故意來罵佛陀。在整個的過程中,佛陀都默然不回答,這是第七章的緣起。   當這個人罵完之後,佛陀問他:「你今天送禮給別人,他人不納受的話,這個禮物你是不是自己要帶回去呢?」此人就回答:「是的,我要帶回去。」   佛陀說:「你今天罵我,我心中不僅不動,並且觀察這些都只是名言的境界,是如夢似幻的,這些語言是對我構成不了傷害不。但是對你來說,損失可大了;你用這樣的語言,來謾駡三界至尊的佛陀,將給自己招了巨大的禍患。」就像送禮物別人不接受一樣,自己要將禮物帶回去,所造的禍患,要自己來承擔。 「猶回應聲,影之隨形」:就像山谷的回音,面對山谷,念一聲阿彌陀佛,山谷也會有阿彌陀佛的回音。同樣的,影之隨形:站在太陽底下往東走,影子就往東;往西,影子也跟著往西,終究不會離開自身的。 在阿賴耶識中,保存我們所創造,許多惡業的種子。它們將生生世世跟隨我們,直到果報現前為止。總有一天,會因為這些惡業的種子,而到三惡道種種苦楚的果報,所以佛陀說:「慎勿為惡。」 由此知道:修善之時,別人來擾亂我們,我們的心不要動。當我們動念,甚至以瞋心回應,反過來造作傷害他人的事情時,就像他人送禮,我們納受了,終究要受相應苦果的。 因此,為了慈悲他人,也為了自身的利益,應當修行忍辱才好。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