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六)

佛說四十二章經(六) 第二章之四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良因曰: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菩薩雖然有種種階位的差別,但是了知這些階位但是名言分別,其真實性不可得。就像入海雖有淺深,就只是相上不同而已,所接觸的海,其實都是同一鹹味的。同理,菩薩階位雖有初地、二地、三地………乃至等覺、妙覺的差別,但同樣都是親證法性,只是入的深度不同而已。 「名之為道」:所謂道,就是道路,可以從此岸到達彼岸的道路。也就是說:依著上述理論來修行,可以成就從凡夫生死的此岸,到達涅盤彼岸的道路,故稱之為道。因此依止這樣的修行方式,才符合沙門、修行人的標準,也才能究竟成佛。 古德曾以蓮花的三種功德,來譬喻圓頓法門的修行:第一、居塵不染;第二、因果同時;第三、微妙香潔。 一、居塵不染:這是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若用清淨的水去栽培,是養不活的。就算能活,也長不出好的蓮花。同理,娑婆世界種種苦惱的境界,正是我們積資懺淨的最佳處所。 但是必須善用其心,當煩惱生起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觀察染淨不二,都只是自性所顯,不同的作用罷了。因此「心不繫道,亦不結業」,安住於般若正念中,於是佛性的功德便能漸漸開顯。 二、因果同時:就像蓮花(因)與蓮藕(果),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在迷惑顛倒時,真如自性本具的功德,不曾有所損減。當證得佛果時,也只是開顯佛性本具的功德而已。所以心中「內無所得,外無所求」,修行只是去除煩惱障蔽,並非有所得。就像得了白內障的人,白內障去掉後,就只是恢復本有的視力,並非使眼睛更加明亮。因中便具足果上的功德,這就是蓮花因果同時的道理。 三、微妙香潔:就像蓮花開時,能散發出種種花香。當「悟無為法」,乃至證得佛果時,自性功德全部開顯,能成就種種功德。以上用蓮花三喻,來說明圓頓法門的修行過程。 上述借著第二章簡短的開示,說明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 雖然文字不多,但是義理上已經總該圓頓法門的要義。能掌握此要義,就像得到開啟無盡法門的鑰匙一般,在未來學習《法華》、《楞嚴》等圓頓大乘時,便容易契入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