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破受陰超見濁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圓破受陰超見濁 前面是一個外在的「色塵」,這以下是「內心」的作用─感受、想像、造作、了別,這都是內心世界的放下。前面是放下外境,這裡是放下內心。我們看「感受」: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其實《楞嚴經》它整個方法都一樣,只是過程不同,就好像我們回家坐火車,經過了台中站、桃園站、台北站,但是火車是一樣的,方法都是迴光返照,沒有什麼差別。它的整個過程,「色陰」一破,『如是漸增』,這個『漸增』,什麼漸增呢?你「迴光返照」的功夫漸增了。 所以:『聞所聞盡』,第一個『聞』就是耳根當中「能聞」的功能,第二個『所聞』,是所聞的動靜二相。前面是把「所聞」的動靜二相消滅,這個地方把「能聞」的那個「受」——那個根的受給消滅了;前面叫「脫離外塵」,這個地方是「脫離內根」。「感受」─我們一個人被感受牽縛,在《楞嚴經》上說,就好像一個人作惡夢。你看你作惡夢的時候,雙手都在、雙腳也在,但是你不能動,手足雖在卻不能動;表示說,我們明明知道說這樣做不好、我們也不想起煩惱,但是你就一定要起煩惱,為什麼呢?因為你就是住在感受,你不得不被這個感受來牽引。這時候我們慢慢對感受,也慢慢這個感受也放下,這個是『聞所聞盡』。 壬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 這是放下對心中的「想像」──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盡聞不住』─第一個『盡』指的是動詞「窮盡」;窮盡這個『聞』,這個「聞」是『感受』。這等於是把前面的文再重複一次…『盡聞』——窮盡對於感受的執取,把這個執取給消滅了、窮盡了,叫『盡聞』。『不住』,就是你內心不生滿足之想,你繼續的迴光返照、繼續的走回家,不要住在這裡。 到最後有什麼好處呢?『覺所覺空』。我們一個人「感受」消滅以後,就產生一個『覺』─靈靈覺覺的一個明了的心現前,這個就是你的「想像」,這時候『覺所覺空』─「能覺的心」跟「所覺的境」,都把它空掉,就是把你心中各式各樣的「想像」,也把它消滅掉,或者說把這個「想」給放下。當我們把這個「想」放下以後,古德說是「如鳥出籠啊,生死自在啊!」 「淨土宗」的祖師說─我們凡夫的想像,不管你怎麼想,想好的、想壞的,一定跟貪戀娑婆有關係,一定帶有一種貪戀的心。所以我們要建立對淨土的想像,第一個先把娑婆世界徹底的放下,然後重新再提起來。 壬四、圓破行陰超眾生濁 這更微細了─「行陰」,這個「行陰」就是內心的一種生滅的造作: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空覺極圓』─是承前面「想陰」的文。『空』就是「空觀的智慧」;這個『覺』我們前面說過,「覺結」就是─想陰。他把跟「想陰」相應那個「覺」,空掉了,而且空到一個圓滿(『極圓』就是圓滿)。對於心中那個靈靈覺覺的「覺心」,是徹底放下了。那麼「覺結」一破壞,「空結」現前,類似那種「無相的虛空」的相狀現前,這個『空』就是─行陰。 這時候『空所空滅』─第一個『空』是空觀的智慧,把這個「所空」,對這個空相的執取,也消滅了。那麼空相消滅以後,這個時候是什麼相貌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有為」的生滅之相就沒有,這個時候「無為」的不生滅相現前。但是這個「無為的不生滅相」還不是真如,它還是「識陰」。 行陰──是我們整個生滅因緣當中的所有的動力。生命的水流為什麼不斷在動?就是因為有「行陰」,這個行陰是一種很微細的執取。要以「淨土宗」來說,帶業往生,你把「想陰」消滅了,你肯定就可以達到臨終的正念,不一定要破壞「行陰」。當然「聖道門」那這五關都要破,但是你今天以「淨土宗」的角度,你只要把「貪戀娑婆」的想法放下,就可以。所以「淨土宗」它是帶業往生的,它是不斷惑的。「淨土宗」要你把外境放下、把感受放下,把心中對娑婆世界的想法放下,然後再提起佛號,基本上你是臨終「正念分明」是可以做到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