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喻感應道交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詳喻感應道交 那麼「念佛法門」它是「有相」行,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相狀,由這個相狀構成所謂的「感應道交」。這個相狀,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把感應道交的過程,它整個「心地」的方法描述的很清楚,我們看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佛陀把這個感應道交的相互因緣,祂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說世間上有兩個人,某甲跟某乙,某甲的內心是經常的憶念某乙,『一專為憶』─某甲經常的憶念某乙的好處;但是某乙呢,卻已經把某甲給忘掉了。那麼感應道交當然不是單方面,某甲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去憶念其它的事情。這兩個人未來因緣會發生什麼情況呢?『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即便是相逢,『相逢』就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方,乃至於彼此能夠見面,也都是視若無睹、當面錯過,因為沒有緣,沒有緣就算你見面也沒有用!為什麼叫「沒有緣」呢?因為某乙沒有憶念某甲。這是一種情況,再看第二種情況…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設某甲跟某乙,『二人相憶』─就是偶爾的彼此互相憶念,某甲把事情忙完以後,偶爾憶念某乙,某乙也偶爾的憶念某甲,那麼這兩個人產生一個因緣,當然因緣就比較淺,比較淺未來的相逢,可能是一生、兩生,比較少生的相處、相遇。假設是『二憶念深』─就是經常的憶念,某甲經常的憶念某乙,某乙也經常的憶念某甲,這兩個因緣就深啦!那麼這種情況,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從生至生』,這個『生』是一生,下面那個『生』是多生;因緣淺的話是一生、兩生,因緣深的話叫多生,他們兩個之間的因緣,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樣,就彼此不會分開而經常相逢。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人跟人之間的相逢,那是得有緣的啊!你看:為什麼他會跟你做夫妻、他會跟你做子女,他會跟你做朋友,因為你們兩個過去生,都有彼此在憶念對方。 有人問我說:「欸,師父啊!你看我會不會出家?」我說:「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麼?」我們也可以測試一下你未來出家的因緣,出家不是絕對的好,但它也是一個因緣。如果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的憶念是─出家很枯燥、很無聊,那你今生不會出家,你來生也不會出家;如果你心中去憶念出家法的時候─欸…不錯哦,出家很清淨、享清福。懺公師父說的:「世間人享鴻福,出家享清福。」鴻福是「帶業」,雖然有福報,但是很躁動。所以如果你憶念「出家法」的時候,你是一個美好憶念,你今生即便沒有出家,你來生一定有因緣出家。 其實:你世間的因緣,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心中的「想像」已經產生一定的力量。就像你做母親的,你最在乎子女什麼?你說,這個子女很會讀書,這個是最重要的嗎?未必吧!一個做母親的、做父親的最在乎的:你這個兒子心中有沒有「我」的存在,是嘛!你心中沒有我的存在,你結了婚,你心中只是憶念太太。欸!他心中沒有你的存在,你們的因緣就淡了。他再怎麼會讀書、怎麼有用,跟你就沒關係。所以我們看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最重要就是你心中有沒有「我」,這個是合乎佛法的緣起論,因為他心中沒有憶念你,你跟他因緣就淡了,即便他名義上是你的兒子,有這個兒子等於沒有這個兒子。所以我們講:「相逢就是有緣」,這個因緣的關鍵就是心中的「憶念」! 有些人觀念不正確,他說:「為什麼我們應該要往生到彌勒淨土?」「彌勒淨土在三界比較近,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比較遠。」其實你「往生」跟「遠近」沒有關係。你心中不憶念,就算它在你隔壁都沒有用,你相不相信? 「往、不往生」─是你心理的問題,跟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都沒有關係的。我們這一念心「豎窮三際,橫徧十方」,哪有什麼距離? 「往、不往生」─跟距離沒有關係,是你自己心理準備好沒有?障礙是來自於你內心;你心中不憶念佛陀,佛陀在你前面都沒有用、住在你隔壁都沒有用,當面錯過嘛! 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去救拔某一個人…關鍵就是你心中有沒有佛的存在,你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當一回事,問題在這個地方。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