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其心的重要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端正其心的重要 到這個地方,我們整個《楞嚴經》的理觀、事修,大概講得快要圓滿了,最後我用一個故事來作總結──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了諸位比丘到處遊化,走到了一條河的地方,因為佛陀規定:遇到河,不能顯神通飛過去,不可以的,一定要坐船。所以佛陀就帶了僧團,坐船,慢慢、慢慢的從此岸要到彼岸過去了。那麼這時候,佛陀看到滔滔的海水,這個船緩緩的前進,就有感而發,他就問諸弟子說:「諸位比丘啊,你們知道有什麼東西,它跑得比『光明』還快嗎?」有弟子說:「欸,我們的心念嘛」!佛陀說:「如是、如是,沒錯!」佛陀又問說:「那有什麼東西,跑得比烏龜還慢呢?」沒有人知道。佛陀第三個問題說:「有什麼東西是完全不動的,就像死水一樣,完全不動的?」也沒人知道。佛陀說:「這三個東西答案都一樣,都是『心念』。」 第一種人:這個人的心,跑得比『光』還快,這個人是「積極奮鬥」─以本經來說,這個人「理觀、事修」都具足。一個人學佛以後,真的有些人進步很快,真的是這樣,三個月沒看到他,真的脫胎換骨,身口意都改變了!因為他真實在觀照,他念念是向內觀照,不斷在修正自己的心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他的心慢慢慢慢被他帶回家了。所以這個人,你看他一天一天的增長,真得看出來進步。這是第一種人─積極奮鬥,這個人當然「活在未來」。這個人雖然現在不夠好,但是未來是充滿光明的,我們說這個人修行上路了。 第二種人:是屬於「懈怠放鬆」型的,慢慢來的─要以本經來說,這種人進步慢、是屬於「事修」的,每天做功課念佛、持咒,但是缺乏理觀。古德說:修道多辛苦!憑著你的那個念力,跟你無始的煩惱罪業抗拒─缺乏理觀、缺乏「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理觀,自己弄得很辛苦,進步也很慢。 第三種人:「按兵不動、醉生夢死」,標準的生死凡夫─完全活在過去,你前生是怎麼樣,你今生還是這副德性,來生還是差不多,生命的水流沒有改變,一灘死水。 《楞嚴經》的修學─當然不是說我們學完《楞嚴經》就怎麼怎麼的,不是這個意思。《楞嚴經》可以讓你「認清路頭」;我至少知道高速公路怎麼上去,所以這裡我們講「開悟的楞嚴」,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你也知道「你將往哪裡而去」! 一個人一定要看到─過去跟未來,你才知道你現在該做什麼! 當我們談「現在」─其實是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如果你把過去跟未來都拿掉,「現在」就沒有意義了,這個就是「醉生夢死」。活在現在─你就活在現在的因緣,柴米油鹽醬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麼?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最初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一個人一定要了解過去的,找到你的根、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這個人才真實的安住下來,否則你的心就一直動嘛!你沒有根的人,就會飄浮不定。 研究《楞嚴經》的人─雖然你還有很多煩惱沒有對治,你有很多的罪業沒有懺,但他不緊張,安住在「不生滅心」;觀察「生滅心」中,有很多如夢如幻的影像,我只要不隨妄轉,最起碼我可以做到「帶業往生」、我能夠「正念分明」、我能夠「不隨妄轉」! 修學《楞嚴經》── 首先,它讓你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根,當然你如果你再把淨土放進去─「你將往哪裡而去?」「我將往淨土而去!」那就更好了! 「禪觀」了解過去,「淨土」規劃未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你把《楞嚴經》的思考模式,再配合佛號的「信、願、持名」,你這時候,真的是如古人說「猶如帶角虎」,老虎就很厲害了,再加上兩隻角。 我們看《楞嚴經》它的修行方法不多…怎麼樣修、什麼波羅蜜…相對於《法華經》、《華嚴經》的廣開方便、怎麼樣的修行方法…講得不多,只講到「持戒」跟「持咒」。主要是建立你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如何正念真如?菩薩如何安住?如何發菩提心?這一部分講得很多,就是「調整心態」。 《楞嚴經》就是要調整你的心態! 你第一步走對了,你第一個「因種」走對了,先找到我一個「佛種」…走對了,你後面就越走越對;你第一個種子錯了,你後面就全部錯了,你再怎麼用功都沒有用。《楞嚴經》很重視你的「因地發心——因地的種」,你第一個因種,對不對是很重要;你不是學佛以後就開始跑,不是啊!你要找到你的方向,方向對了,你跑才有用,你的加行才有用啊。 古人說:你沒有讀《楞嚴經》,你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資格談加行。 你拿了『沙』去煮半天,最後變熱沙!所以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一修行就著魔,一修行就出事情,你根本沒有準備好,你怎麼有資格修行呢? 《楞嚴經》第一個:「端正其心」,你應該用什麼心態來修行,而不是趕快要去衝,你把你的心態調正─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空正見,這兩個根本抓到了,你才有資格談修行的問題,你才有資格談後面的《法華經》、《華嚴經》,那是——廣修方便、積集資糧,你才有資格談這些問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