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生淨土、願往生清淨的佛世界,應該修學八種善法
願生淨土、願往生清淨的佛世界,應該修學八種善法。
在《維摩詰所說經》,又說到願生淨土、願往生清淨的佛世界,應該修學八種善法。這八種善法:
第一種,是「饒益眾生而不望報」。我們佛教徒要願生清淨的佛世界,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久住。應該有慈悲心,對於一切人,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不要有損害人的心。饒益眾生而不望報,還不希望他來酬謝我,我只是無條件地利益他人。應該有這樣的行為。
第二種,是「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要有這樣的功德。「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這個話,眾生受苦的時候,我們替他受苦。這件事,佛法裡面講,眾生受苦,是他自己的業力所召感的,別人為什麼能替代他呢?在因果的道理上,怎麼樣能說過去呢?僧肇大師、鳩摩羅什法師他們解釋,菩薩如果不發大悲心、教化眾生,他自己修行可以入涅槃、可以到清淨的佛世界去。他為了度眾生,他不入涅槃,在苦惱的世界教化我們。他在苦惱的世界會受到很多的苦,那就是代眾生受苦的意思。這樣解釋也有道理。這是第二種。
第三,「所作功德盡以施之」。就是菩薩(發菩提心的這個人),他作種種功德來利益眾生。這是第三。
第四,「等心眾生謙下無礙」。在眾生的世界,有的人品德好、有的人品德不好,這個欲往生淨土的人,應該對於這些人都是平等地對待。我們一般人對於有道德的人,容易生起恭敬心;對於品德不好的人,就可能會輕視他。但是若有慈悲心的佛教徒,應該對品德不好的人也不要輕視,也應該對他有慈悲心,所以叫做等心眾生謙下無礙。當然,佛教徒時時地照顧自己的內心,不要起煩惱。對於惡人,也應該有慈悲心,不應該輕視他。這是第四。
第五,「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於諸菩薩視之如佛」:對於發無上菩提心、弘揚佛法的大菩薩,看他們都是佛,用對佛的心情來對待他。因為菩薩對一切眾生來說,是非常重要。一切眾生能夠達到涅槃的彼岸,是要依賴菩薩作橋梁的。沒有菩薩的教化,我們眾生很難覺悟的,很難發菩提心的。所以菩薩功德太大了,所以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我沒有聽聞過的佛法,我聽到了以後,不要有疑惑。不相信佛法的人,聽聞了佛法,會有種種的疑惑,認為這是迷信。但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聽聞了佛法會生大歡喜心。所以願意往生淨土的人也應該這樣子,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是尊重人、尊重弘揚佛法的菩薩。「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是對於佛法有恭敬心。尊人、重法,這是第五。
第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他不是大乘佛法的學者,他是相信小乘佛法,對於大乘佛法沒有信心的小乘佛教學者。我們對於這樣的人,也同他和和氣氣的,不要同他衝突。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來看,的確是有這個問題的。這是第六。
第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別的人有好的成就,我們不要生嫉妒心。自己有了成就,不要生高慢心。就是在這些得、失、吉祥、不吉祥種種的差別相裡邊,來調伏自己,使令自己不要生出種種煩惱來。這是第七個。
第八,「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常省己過不訟彼」:常常地反省自己有什麼過失,趕快地把它糾正過來,不要去說別人的短處,破壞別人、說別人的壞話。「恒以一心求諸功德」:常能專心地作種種功德的善事,利益眾生。這是第八條。
《維摩經》上說這八種善法,我們若能夠努力地這樣做,就可以往生淨土了。不過,這八條說的是比較高了一點。若是我們按照《阿彌陀經》上說的道理看,《阿彌陀經》只是:我們念佛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一天的一心不亂,或得到七天的一心不亂,臨命終心不顛倒,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但是,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想到,一心不亂是很難的,也不容易。所以在大本的《阿彌陀經》上說,我們能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就是每一天念十口氣的佛,然後虔誠地回向淨土,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
這兩種情形,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像《維摩經》上說這八種善法,這應該說是為精進修學佛法的人準備的功課。大本的《無量壽經》說十念念佛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那應該是為懈怠的人,他不肯多努力,一天能十念念佛,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這是給懈怠人準備的。只要是能往生,當然就是很好了。
==玅境長老開示《禪與淨土》節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