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六)
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六)
第三十六章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良因曰:
這一章佛陀以九種難,再次警惕我們應當精進,要珍惜暇滿的人身,莫失好時,失好時則不可救!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佛陀說:三惡道的眾生,長劫的苦報受盡之後,能夠投生到人道來,是非常困難的。如《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開示:
一切世界設滿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
有一盲龜,於百歲中,乃一舉頭,欲值于孔
斯亦甚難,求索人身甚難、甚難!
從這譬喻當中可以了知,今世得生為人,是多們困難的因緣啊!因為要持五戒清淨,方能得人身。而滿世界的眾生,別說非佛教徒,縱然是佛教徒,能持五戒清淨者,又有多少人呢!《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世間人的習氣,往往教導善法,則嗤之以鼻;惡法不用特別教導,便能相互揣摩、學習。所以說:「求索人身甚難、甚難!」現在既然已經得到了,就不要輕易的放過,這難得的解脫因緣。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已經投生到人道,又能得到男子身,是很困難的。男人的果報體,一般來說比女眾的果報體來的強健,內心的情執相對也較少。所以在世俗的工作,或者佛法的修行上,是比較佔優勢的。不過末法時期,女人卻是比男人修行精進。所以既然已經得到男子身,就應當要發起大心精進修行。如果今生是女子的果報體,就應當知先天不足之處,並透過佛法的修行將它補強。修行人是大丈夫,不再作小女兒態,要放下情執,並開拓大丈夫的心量才是。
「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已經得到了男子身,又能六根完整無缺,是很困難的。在這個人世間,有多少六根殘缺的人,有的眼盲、有的耳聾、有的是啞巴,更有人缺手缺腳,智慧不足等等。這樣的果報體,要聽聞佛法、乃至修行是很困難的。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所感,如譭謗佛法,破壞佛像,辱駡賢聖等等,所以今生感此果報。我們如果沒有此果報,應當生慶倖心、感恩心,更加珍惜這完具的人身,好好用功。如果有殘缺者,也應多懺悔業障,仍然珍惜現有的一切,再怎麼艱難,也不放棄修行。因為今生的苦果已經造就了,只有努力修行,求生淨土,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永不受此六根殘缺之苦。
「六根既具,生中國難」。中國是指有佛法的地方,六根完整具足,而又能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是很困難的。地球有六十多億人口,其中有多少人,能生在有佛法的地方呢?往往大部分的眾生,是連「佛法」二字都不曾聞,更別說聽聞佛法了。現在我們能夠接觸佛法,不要以為這只是小因緣,這是過去生無量的生命中,所累積的福德力成熟,才能生長在有佛法的國度。如果今生已經接觸佛法,卻擦肩而過,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忙,學佛是老人的消遣、心靈的寄託 …… 等等,實在是值得悲歎!無量生命的輪回中,前際茫茫、後際墨墨,不知道驢年馬月,何時還能接觸佛法呢?想到此處,怎能不生警悚之心!
「既生中國,值佛世難」。能夠投生到有佛法的地方,又能遇到佛陀出世,是很困難的。佛陀一生的弘法,在舍衛國就占了幾十年的時間,可是舍衛國當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聽聞過佛法,也見過佛陀。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可是卻從沒見過。剩下三分之一的人,連佛陀這名字都不曾聽過。所以要親見佛陀,在他座下修行,是多麼的困難啊!只有往生淨土,到阿彌陀佛國,每天都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乃至文殊、普賢、彌勒等諸大菩薩,為我們說法。也可以承佛威神力,一瞬間往十方佛國,親承供養十方諸佛,聽聞教法,這是多麼令人嚮往之事啊!
「既值佛世,遇道者難」。能夠出生在有佛出世,或者還有佛法的時期,又能遇到正法,這是很困難的。在正法、像法時期,要遇到正法,似乎還容易些。但是到了末法時期,《楞嚴經》說:「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所以即使是佛教徒,也不見得能夠聽聞正法。現在網路資訊非常發達,所以不論是邪是正,到處充斥著。初學之人沒有判斷能力,往往不能抉擇是非。同時由於眾生善根、福德不足,所以很容易同類相感,為邪法所吸引。所以構成了現在的現象,似乎接觸佛法的人很多,實則法門衰敗。因為般若智慧,不再是大多數人心中所求,多是有所得心,為了世俗的安樂,而發心學佛。因此不論邪正,只要能滿所願,都能接受。所以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與邪法相應是必然的。
「既得遇道,興信心難」。能夠得遇正法,而又能興起堅固不退的信心,是很困難的。現在的佛教徒,大多並不好樂聽聞佛法,即使聽聞佛法,時間也不能持久。為什麼會這樣呢?由於對佛法的信心不夠,認為佛法與現實生活,不能相結合。其實這並不是法的問題,而是自己學習不夠深入,且實踐力薄弱罷了。應當知道:真正信心的生起,來自於實踐!
「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已經對佛法生起了堅定的信心,又能夠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是很困難的。雖然有很多人剛開始也發大乘心,可惜信心、願力不夠,所以一遇到惡緣,馬上就退失道心了。所以真正發心,不能憑一時感性的力量作動力,必須透過智慧的抉擇。當真正見到「苦諦」,而生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見到「集諦」,而生起「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見到「道諦」,而生起「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誓願;見到「滅諦」,而生起「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誓願。只有透過智慧的抉擇,才能真正生起願力。有了願力之後,再來便是不斷的積資懺淨,以堅定我們的誓願了。
「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具足菩提心,又能夠契證第一義諦,是很困難的。「無修無證」即是修而無修、證而無證,這是實相智慧的結晶,也是修行的終極目標。必須長時間於經論中聞思,並調伏煩惱後,才能漸漸契入。不然所學經論再多,終成畫餅,與解脫永不相干的。
要達到這個終極目標,必須先從思維人身難得、正法難聞開始。同時,既然遇到了,就應當發起菩提心,學習般若智慧,以調伏煩惱。最終再將這一切功德,回向求生淨土,永遠生生世世,不再遭此九難,而能穩穩正道中行,直至成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