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七)

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七) 第三十七章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良因曰:   上一章說明能遇見佛陀在世,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可是現在距離佛陀滅度,已經兩千多年了,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佛陀說:我的弟子雖然離我數千里,沒有辦法經常聽到我的開示,但是只要他能夠經常憶念、遵從我所說的教導,必定能夠成就道果。   「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相反的,即使經常隨侍在我身邊,聽我開示,但是不能遵守我的教誡,終究是無法成就道果的。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無法親見佛陀,但是只要相信佛的法身遍滿,加持力也就不離我們左右,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因此只要我們虔誠憶念,或者持名、或者禮拜,佛陀的加持力,是隨時顯現在我們心中的。尤其在修行上遇到了一些障礙,或者對甚深微妙的佛法法義,一時無法理解時,只要能夠虔誠的禮拜、祈請,必定能得到佛菩薩的慈悲加被,因而業障消除,智慧開顯。 清朝初年的律宗大德見月老人,在他老所著的《一夢漫言》中,有這段紀載: 一旦遇到文字上古老意義上難懂之處,苦於沒有精通的人請教,只有掩卷長歎。 這時我唯有向菩薩禮拜祈禱,乞求加被開曉。 每次禮罷,少坐片刻,再展卷體會其義,就會如開門見山,豁然無疑了。 像這樣的不思議感應,每次都如此。 類似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論是學習經論上的迷惑,還是修行上的障礙,只要虔心祈求,必然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佛陀滅度了,固然是個缺憾,可是如果能以虔誠心憶念佛陀,仍然可以多少補償此不足。等未來資糧具足,往生西方淨土時,再也無此大憾了。 第三十八章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本章再次勉勵修行人應當精進,也就是常憶念「無常」,可以使我們遠離懈怠放逸,而用能用功辦道。   佛陀依次問三位比丘:「你們對生命的無常現象,體驗如何?」第一位比丘回答:「我對無常的體驗,它只在數日間而已。」就像我們看到一個病人,被送到加護病房,可能過沒幾天就往生了,所以生命的無常,可在數日間。可是佛陀告訴這位比丘:「你對無常的體驗,還不夠深入。」 第二比丘回答:「我覺對無常的體驗,它就像吃一頓飯一樣,可能是在很短促的時間內就發生了。」就像前一刻還在路上走路,過了幾分鐘可能就被車子撞死了。就像藏族說:「明天與隔世,不知誰先到。」可是佛陀仍然告訴這位比丘:「你對無常的體驗,也是不夠深入。」 第三位比丘說:「我對無常的體驗,它只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就成了隔世。所以佛陀讚歎這位比丘:「很好!你對生命無常的體驗,非常深刻。」   一個修行人,如果對於生命的存在持有常見,認為現在我活著,明天也還會活著;今年活著,明年還是會活著。這樣的想法,往往使令我們不會珍惜光陰,乃至沈迷於閒暇安逸的日子裡。等到無常一旦突然降臨,必定是手忙腳亂,六神無主。   所以要時常體會生命的無常,要直接去感受它,不應一向只是聽來的抽象的概念罷了。就如同每天寺院晚課所唱《普賢菩薩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當池子的水快乾涸了,池中的魚必定一天比一天緊張;或者如同頭髮被火所燃,滅火之心必是絲毫無間。如果對無常的體驗,能生起這樣直觀的覺受,必能精進用功,而不致太過放逸了。 當放逸心生起時,多提醒自己這些觀念、譬喻,會減少很多過失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