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四)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四) 主題:解釋"大人" 接著我們看到第三「勝解大性」:「謂有一類於法大性生勝信解」。我們剛才說到菩薩跟聲聞、緣覺之所以不同有二個因素,第一個是發心,第二個是智慧。發心我們剛才講過了,「勝解大性」就是說明菩薩的智慧,是二乘人所無的。二乘的人,只能夠見到空性的道理,對於實相不空的道理,他是沒有辦法了解的。但是菩薩發起廣大的願心,遍學一切法門,同時他也能夠對甚深、甚微妙的實相的道理,生起一種勝解,這種不可動搖的理解,就是第三個勝解大性。 第四「增上意樂大性」:這是說明初地菩薩的功德,「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所謂「勝解行地」,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而「增上意樂地」,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這一類的菩薩,他已經超過勝解行地,已經超過三十個菩薩的階位,真正能夠契入到法性當中,證入初地的淨勝意樂地。在這種初地的境界當中,他能夠證得法身清淨離染的功德,能夠真實的自利利他。這就是第四增上意樂大性。 第五「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就是說菩薩經過無量劫的修行,能夠積集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個在我們後文會講到,透過八大人覺經所說的八種修行的次第,正見的培養,少欲、知足、修福、修慧、出家梵行,乃至發起廣大菩提的正願。透過這樣不斷不斷地串習、實踐,使得菩薩在他無量的生命當中,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的資糧。他們依著福德智慧的資糧,在資糧圓滿的時候,一定能夠迅速的證得無上佛果的果報。這是說明菩薩所積集的資糧是很廣大的,所以稱為資糧大性。 第六「時大性:謂經於三無數大劫,方証無上正等菩提」。這就是我們剛講到的菩薩的發心是很勇猛地,「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在無量的時空當中,他毫不畏懼的行菩薩道。經典裡面說菩薩要經由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夠證得無上菩提,但是菩薩的內心卻一絲一毫的沒有任何畏懼;反而在三大阿僧祇劫的當中,他都能夠不斷的勇猛精進向前邁進。甚至,在別的經典裡面說,菩薩修行證果,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證果,只是一種方便說。在此經典裡,佛陀說菩薩從初發心,經資糧位、加行位、乃至證得法身到達究竟位,這個時間,要經歷無量的阿僧祇劫,就能夠證得佛果。而菩薩在如此長時間的修行當中,終究沒有任何退卻,所以稱為時大性。以上從第二個「發心大性」,到第六個「時大性」,是就着菩薩的「行」來說;教跟行是修行的因,以下第七「圓證大性」,是進一步說明經過這樣修行,可以證到怎樣的果位。 第七「圓證大性: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餘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圓證大性指的是菩薩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所証得的無上菩提的果報,是極殊勝的,是超過一切世出世法功德的。這個菩提的果報是怎麼樣的殊勝呢?「由此圓證菩提自性」,在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所圓證的無上菩提的自體,他的殊勝程度,為聲聞緣覺等所不能及。聲聞有聲聞所證的菩提果,緣覺也有緣覺所證的菩提果。雖然他們一樣都是到達彼岸,但是他們所到的彼岸都是不究竟,也就是說他們所證的菩提都不究竟,唯有菩薩所證的無上菩提,也就是佛果菩提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所以說,其他圓證功德自體,尚且沒有能夠和佛果的無上菩提果能夠相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何況能夠有一個果位,可以超過他,比他增上的,這個是不存在的。 各位要知道,菩薩不僅在果位上,是超過聲聞緣覺;乃至在因地上發心的功德,便已遠遠超過二乘聖人。如大般若經所說: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都能夠同時證得獨覺果報,將這一切眾生的功德合集在一起,還比不上一個初發菩提心的菩薩道人的功德的百千萬億俱胝他分之一。這麼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菩薩初發心的功德,就已經遠遠地超過三千大千世界緣覺的功德,何況說菩薩所證得的果位,果上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 以上就是透過七種大性,就菩薩從教、行、乃至果,七種殊勝的內涵,來說明為什麼諸佛、菩薩稱之為大人的原因。我們會花這麼多的時間,來解釋這個「大人」的內容,是為了要讓我們大家就菩薩的教、行、果來自我檢討,看看我們自己的心平常安住在什麼地方?我們會發現到,我們跟菩薩這樣的發心、正行差距很大。菩薩的心,恆常相續地安住在佛法當中,他心中恆常相續的在觀察眾生得度的因緣。而我們的發心,我們的所緣、所住,往往只是安住在一些世間的五欲、六塵的快樂境界、痛苦境界、人我是非的境界:::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反倒是我們的安住處。所以我們要透過菩薩的七種大性,來了解什麼是我們應當做的?什麼是我們應當安住之處?同時我們也應當知道,我們未來學習八大人覺經所說少欲、知足等八法,都應該隨順七種大性而行。若能隨著菩薩的七種大性而修,即可稱之為菩薩道,也才是八大人覺經的一個真實義,以上將「大人」的意思,跟各位大概作一個說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