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六十)
佛說四十二章經(六十)
第四十二章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盤,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良因曰:
這是整部《四十二章經》的最後一篇,也是全經義理上的總結,將上述篇章,所述種種修行,全部匯歸至不生不滅的理體。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才是真實涅槃解脫之道。
「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以佛陀的智慧眼,看世間的權勢地位,就像陽光透過窗隙時,在光明中所見的塵埃,是那樣的飄忽不定。人世間五十年,四天王天僅過一晝夜。就像一個樵夫在山中打柴,遇見兩個仙人在下棋,便在旁觀戰。等到一盤棋觀完,循著原路回家時,放在原地的斧頭,斧柄已經爛壞。回到山下時,村裡已經過了幾十年,同輩的人大多往生了。所以世間的功名利祿,實在是沒甚麼價值。如憨山大師《醒世歌》所說:
生前徒費心千萬 死後空餘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富貴窮通日日忙
勸君切莫要爭強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所以,世間人處心積慮、勾心鬥角,到後來帶走的,只是渾身的惡業,想一想實在是沒意義的。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佛陀看世間的金銀珠寶,就好像瓦礫一樣,無二無別。因為雖然在人間,金銀珠寶是稀有難得之物,但是這些東西的價值,也只是眾生虛妄分別心所生,他們的本質與金屬、石塊等,其實無差別。
同樣道理,細緻柔軟的衣服,與粗布所制的衣服不二。因為衣服的功能,就只是為了保暖跟遮羞而已,所謂粗布跟絲綢的好與壞,同樣是眾生虛妄分別心所生,其本質也都是四大無別。
世間的莊嚴,比起天宮的莊嚴,是天地懸隔。同樣的道理,天上的莊嚴比起極樂世界的莊嚴,又是天地懸隔。而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我們眾生自性清淨心所顯,也只有放下對世間寶物的執著,才能顯現自性所具,種種清淨莊嚴的境界。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以佛陀的智慧眼觀察,三千大千世界,雖是滿中七寶,但是與一粒訶黎樹的種子價值不二。同樣的,雪山頂的阿耨達池,是阿耨達龍王所擁有,池子皆由七寶所成,池水清澈甘美,猶如甘露,因此價值無量。而阿耨達池的價值,以佛眼觀察,與塗腳用的除熱油一樣。何以故?因為這一切,都是真如所顯的境界,也都是真如的全體大用,當體如幻。因此所謂的好與壞,價值高與底,其實也就是眾生在業力所顯,種種幻境上,所生之名言分別罷了。
如《維摩詰經》所述,舍利弗聞佛陀開示「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時,承佛威神力的加持,心中起了疑念,難道本師過去行菩薩道時,心有所不淨,所以感召到的娑婆世界,如此不淨?法會當中有位法身大士螺髻梵王,知道舍利弗的心念,便告訴舍利弗,菩薩所見釋迦牟尼佛土,猶如自在天宮般的清淨。可是尊者心中仍有疑惑,因為所見娑婆世界,確實是坑坑崁崁,種種不淨。
螺髻梵王告知:仁者因為心有高下,所以才會見到此土為不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運神通力加持,使舍利弗暫時得以見到娑婆世界,猶如嚴淨之佛土。由此可知,何以依佛智慧,「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的原因了,因為實際上都只是循業發現而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