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九)
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九)
第四十章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良因曰:
前幾章經文反復的強調,修行人必須精進。而本章則再次說明精進的根本核心,在修這念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佛陀說:修行時不可以像拉石磨的牛一樣,身體繞著石磨轉,心卻只是一片妄想、無記。也就是說我們在打坐、經行、誦經、拜佛時,不要只是身口的動作,表面上精進,但是內心卻一直打妄想,與法完全不相應。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在修行用功時,如果心能夠安住在法上,甚至與實相智慧相應時,這樣的行道,而無行道相可得,才是真正的行道。如第十八章所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雖然精進行道,可是不見行道中的「我」、「法」可得;雖是不可得,卻仍不壞緣起,因此熾然行道。任運自在,並與無相智慧相應,這才是真正「何用行道」義。
以前有一位比丘問達理老和尚:「《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那我們還需要持戒嗎?」達公反問他:「你心平了嗎?」比丘回答:「尚未。」達公反斥:「那妳還不趕緊持戒!」這意思與「修無修修」道理一樣,修行應當理事雙彰。不可執事眛理,行道如同磨牛;但也不應執理廢事,著文字相,將經論所說的有、無,做真實有、無會。
因此修行首先要有虔誠心,才不會像一台空轉的機器,沒有實際的效益。有了虔誠心的基礎,再進一步能觀能修、所修不可得,這樣事理具足的修,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一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根據《攝大乘論》所述:「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其中被甲精進指的是菩提心,加行精進是精進的真實目標,也就是對治習氣。這兩種精進,本經之前皆已開示。本章則是介紹第三品,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這一段是譬喻,佛陀說:修行人就好比牛拉重物一樣,本身已經很沉重了,如果牛車再不小心陷入泥淖時,負擔就就更大了。為了趕緊離開這泥潭,必須使盡所有的力氣,且全心全意的拉車,等到脫離這淤泥,才可稍微放鬆休息。在此譬喻中,負重指的是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習氣。淤泥則是指修行中,所遇到的種種障礙。
「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這一段是法說,修行之人應當觀察生起情欲,真妄交攻時,內心的沉重負擔,是遠超過淤泥的系縛。因為淤泥只會暫時使牛在體力、肉體上,增加一些負荷。但是情欲的淤泥,卻會引發無量劫身心的苦惱與逼迫。就像生生世世都被判了無期徒刑,入於牢獄,了無出期。
那該怎麼辦呢?「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安住于直心而修道,才能免除這痛苦。這裡所指的「直心」,是指佛法中的正念,也就是止觀的力量。止,包括了虔誠心、專注力;觀則是出離心、菩提心,乃至於無我的智慧。只有安住於止、觀的正念中,才能與法相應,不論是修行通途法門,或者是求生淨土,這都是必備,修道人的基本素質。
多體會本章的譬喻,感受一下情欲帶給我們的束縛,我們就不敢左顧右盼,繼續在五欲六塵中攀緣;而會像這隻身陷泥淖的牛一樣,惟有直心行道這一選擇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