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受陰即藏性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明受陰即藏性 前面的「色陰」是一個外在的物質的世界,這以下的「受想行識」是一個內心的精神狀態,精神狀態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我們心中的「感受」: 舉 喻 如實空義: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 佛陀說:「阿難!」佛陀也是講譬喻說:「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人的雙手雙腳四肢,都非常的安適快樂,『百骸調適』,『百骸』就是整個身體非常的調和順暢,他的內心的感受是快樂的,他整個身體的感受是順暢的。那麼就在這安樂順暢的過程當中,『忽如忘生,性無違順』,他突然間忘掉自己身體的存在,他心中的感受也消失掉了,那麼這個時候內心『性無違順』,他的感受是安住在『不苦不樂』。」這個『違』就是不如意的境,就是一種痛苦的感受;『順』是快樂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本來的面目,從「空觀」的角度來照見「感受」─當你問感受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欸!我們本來沒有這種感受,人生本來是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那本來面目是一念清淨的心性,沒有感受,那現在怎麼就有感受呢?看下一段: 如實不空義: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合 法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心性」本來是沒有快樂、痛苦這件事情,但是突然間無緣無故,在過去的某一生當中,遇到某一件事情啊,就以『二手』掌;這個『二手』掌,比喻這個「根、塵」─六根面對六塵,可能你是眼根看到佛像去禮拜,或者看到僧寶去供養,或者遇到法寶種種的讚歎學習;這個「六根」攀緣清淨莊嚴的「六塵」,「根塵」的互相摩擦作用,或者是你過去「六根」去攀緣五欲的「六塵」,在那個地方互相摩擦作用,就把你今生的感受創造出來了。 那麼這個「感受」有四種——「澀、滑、冷、熱」。蕅益大師說:這個「澀」─苦澀,就是什麼呢?三惡道痛苦的感受;這個「滑」指的是人天的安樂感受;這個「冷」是二乘的這種偏空枯寂的感受;這個「熱」呢?是菩薩慈悲榮耀的感受。這四種感受,就是這整個九法界的感受,就是我們過去生六根攀緣染淨的六塵,然後相互的作用(就是:造業),就把你的感受創造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感受亦復如是,所以這感受也不真實,是個人的「循業發現」。 我可以舉一個很清楚的事實:比方說,我們有一群人,四、五個在一起喝茶,其中某一個人講一句話,三個人聽,覺得沒什麼,其中一個人聽了就很痛苦。那你說:你的痛苦感受從什麼地方來呢?你說,是這一句話引生的。不對!如果這句話,真的可以使一個人痛苦,那其他的人聽到,都應該痛苦才對啊!其他三個人聽了都沒感受,那表示你自己有問題。我們自己這方面:可能我們曾經去毀謗過別人,我們曾經有過口業,所以應該說:「這句話,去啟發我的業力。」它只是敲門,那真實的感受是你的「業」顯現出來的。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 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內心顯現」出來,讓你自己受用,這叫「自變自緣」。「唯識學」說:你自己變現一個相狀,你自己去受用攀緣。外在的人事永遠只是一個助緣,沒有一件事情是「離心別有」的─離開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個人體驗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團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面講經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團待著,我就看這個人啊,一個人發心出家了、又走了,來來去去看了幾百個。你看一個僧團,我們住同樣的房子,穿同樣的僧服,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臉,有些人內心充滿了快樂,很奇怪啊,同樣的環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講,因為在家人,有些人福報大、住大房子,我們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報大小,你來到僧團是一視平等;但是同樣的環境接觸的時候,福報大的人,他的善業力強,他跟外面的環境接觸的時候,他自己變現的這一部分是快樂的;你有罪業的人,你本身的罪業跟飯菜接觸的時候,你自己變現這一部分是苦惱的,這是個人「循業發現」嘛! 你遲早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們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生、一生,我們錯誤的、痛苦的歷史一再的重演,因為我們永遠找不到問題的根源。 一個人不能自我反省「迴光返照」,那你就沒有一個美好的來生,你今生就空過了! 一個菩薩,你可以有一個不滿意的「過去」,你也可以有一個不是非常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安樂的「未來」;就是你要覺悟: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所以一個人,當你面對某一個人事痛苦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懺悔!對啊,去佛堂懺悔,你自己的業顯現出來的,別人只是一個助緣。 所以這個人的「感受」,是自己兩個手掌把它摩擦創造出來的。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麼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過去,下一個「想像」就看你的未來,這個「想」就很重要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