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其內執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牒其內執 庚一、正牒 徵 問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那你的心目到底在哪裡呢?」你當初緣佛的相好而出家,你也是依止這一念攀緣的心,於摩登伽女的相狀而墮落,那麼那個「能緣的心」它到底是在哪裡?把它找出來。 回 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阿難尊者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的,一切世間這十種的凡夫眾生,他們的共同想法就是:這個明了分別的心就在『身體之內』。比方說,你看如來的青蓮華眼,就在佛面上面,佛陀的眼根在臉面上,我的浮根四塵─『四塵』指的是四大,地水火風它是「能成」;『浮根』就是眼根,眼根是「所成」。這個四大所成的眼根,也就是在我的臉上啊!而能分別的這個識心,就在我的身體之內。 「妄想」本來是不存在的,它要存在,有一個條件─必須依附一個「影像」! 我們前面說過,妄想是離開「影像」就沒有自體;古德有一句話叫「離塵無體」,離開了塵境就沒有自體,所以它一定要「有所住」。當然我們一般人對「外境」的境緣的執著是比較輕,因為我們對「色身」的執著特別重。你看我雖然很喜歡這個鬧鐘,鬧鐘摔壞了我會心痛,但是我要手摔壞了我更心痛,是不是?所以我們最嚴重的「住」,當然是注重身體之內,這是合情,合乎凡夫的心情。所以他說一般的凡夫,都是認為我這個心是「住在身體之內」啊!有這樣的想法。看佛陀怎麼去破斥: 庚二、立例 佛陀在破斥之前先舉一個例子。 所見之境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佛陀舉出一個例子,佛陀先把所觀的境,把它分成「內、外」的差別。 佛告阿難說:你現在坐在講堂當中…這個「講堂」我們解釋一下: 這祇陀精舍它是一片的樹林,在這廣大樹林的中間,佛陀蓋了一個講堂,就在這樹林的正中央,所以叫做「說法的講堂」,那麼往外觀察是一片的祇陀樹林,這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這祇陀樹林到底在哪裡呢?」阿難尊者說:「世尊!這個廣大的樓閣的一個清淨講堂,它的位置在給孤獨園樹林的中間,那麼這祇陀樹林就在講堂之外。」這樣子就分「內外」,講堂叫做「內」,樹林叫做「外」,這個地方先把「內、外」把它標出來。那麼標出「內外」是做什麼呢?以下說明道理: 所見次第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你在講堂當中,你先看到什麼?」 阿難尊者說:「這很簡單啊!我在講堂當中,我先看到房間裡面的如來、文殊菩薩、法會的大眾,然後再透過窗戶,看到外面的祇陀樹林。」我一定是先見比較近距離的「內」,再見到「外」! 遠見之由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陀再進一步問:「阿難!那麼你見到整個樹林的時候,你是依止什麼能夠見到呢?你為什麼能夠見到外面呢?」 阿難尊者的回答:「世尊!因為這個大講堂有很多的戶牖;「戶」就是大門,「牖」是窗戶;有大門窗戶都是開通的,所以我透過門戶,我可以看到講堂外,這遠遠的樹林,都看得清清楚楚。」 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個道理:所謂的「見」,它有「內外、遠近」的差別,一定先見「內」再見「外」;先見「近處」再見「遠處」,沒有人說你近處看不到,看到遠處的,沒有這回事情!所以這個地方,先把「內外、遠近」的整個「見」的軌則,先把它標出來;這以下正式的破除「心在身內」是不合道理─正破非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