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 首先佛陀在整個六塵當中的所緣境,先選用「音聲」,然後再廣歷其它的五塵。這六塵有「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我們對音聲的感受是特別強烈的,所以先用明顯的音聲,來發明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它只就是在「耳根」跟「音聲」碰撞的當下,才暫時的顯現,等到「根、塵」分離以後就消失了,它是離塵無體的。我們看經文: 離塵無體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假設能夠分別我聲音的,這就是你的心。』這當然是「攀緣心」,我們內心跟音聲接觸才產生一個感受、產生一個妄想,我們感覺到它是如此的實在,我們就認為這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就跟著它走。佛陀說:「好!沒關係,你一定要這樣做,那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它真的是你的本來面目,是你的主人翁,這個地方有個條件:『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它既然是你的主人翁,它就應該永遠的陪伴著你才對,它就應該當音聲消失的時候,必須繼續留下來才對。」 我們現在一直在找「主人翁」─「菩薩云何應住?」如果我們認為「妄想」跟「感受」是如此的真實,那它就應該永遠陪伴在你身邊才對啊!音聲來的時候,把它帶過來;音聲走的時候,它應該留下來才對,事實上是不然嘛。你看我們今天:有時候很歡喜,因為別人讚歎我們,那我們這種歡喜的心,是別人音聲的刺激——我們產生歡喜。你說這個心應不應該安住?當然不能安住嘛!因為這讚歎的音聲消失了,別人一毀謗我們,我們歡喜的心,馬上失掉,痛苦的感受馬上生起;所以你看我們老是跟著別人的舌頭轉,別人的舌頭一轉,我們的心就跟著轉,那怎麼是你真實的心性呢? 「真實的心性」它的條件─必須永遠對你不離不捨,永遠陪伴著你才對,要「恆常存在」,你痛苦的時候它也在,你快樂的時候它也在,這才叫真實嘛! 但事實上,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這樣嗎?看佛陀怎麼解釋: 以喻發明 譬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合法: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佛陀說:「比方說一個客人,他暫時住在旅館當中,他暫時住一住就要離開了,不能長住;但是這個旅館的主人,他是真實的永恆的住下去。那你現在分別法音所產生的感受跟妄想亦復如是,如果它是真實你的心性,它不應該離開,它應該永遠陪伴著你才對啊!為什麼聲音走的時候把它帶走呢?」 你聽到美好的音聲、美好的音樂產生快樂的感受,當美好的音樂結束的時候,你快樂的感受也被帶走,那這個算什麼真實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帶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緣」生起的,都不是你的東西。 所以蕅益大師他在念佛的時候講「三資糧」——信、願、行,他說我們要建立一個「真實的信心」,大家會覺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為什麼加上一個「真實」?意思就是說:有些信心是不真實的。你看有些人他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因為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他對佛號會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現前的時候,他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沒有了,他這個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當健康失掉的時候,把信心也帶走了。 所以:我們依止「生滅心」的修學,我們永遠跟著感覺走,就是你的心永遠是「借」來的,沒有一個真正你自己的東西,你都是借來的,臨命終的時候都要歸還啊! 太陽出來了產生了光明,太陽一走把光明帶走;風一吹產生搖 動,風一走搖動相就帶走。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搖動是跟風借來的。所以你要怎麼檢查你的心是生滅跟不生滅呢?只要它必須是「有所歸還」的,它就不是你真實的心。這個地方說的非常清楚:「什麼是我真實的心;什麼是我暫時的、虛妄的、一時感覺」,你要把它區分出來;只要「離開了六塵」就沒有自體的,這個就不是你真實的東西;你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素,這個心態才會生起,這個心態臨命終的時候肯定是會敗壞的;當你到加護病房的時候,全身插滿管子的時候,它一定會要消失掉,這個心臨命終的時候絕對不會現前;但是有些心態,你培養出來的時候,在你苦惱、病痛的時候,它永遠跟在你的旁邊,這個就是真實的心性,可以依靠、可以安住。 以佛法的角度─你依止道理的思惟,產生的這種修行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不可破壞的;你假借某種事相的感應產生了信心,這個信心是可破壞,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判定的方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