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我們現在想要「把心帶回家」,當然我們要對「家」的相貌要有所了解。那麼這個「家」,我們應該以什麼心為住呢?以「不動的心」為住,「見性」是不動的,沒有動搖。佛陀用「客塵」─「客」是客人,主人是不動,客人是來來去去;「塵」是空中的灰塵,它也是搖擺不定的。從「客、塵」兩種的譬喻,來開顯其實我們所依止的心性,是沒有動搖、沒有變化的。 己一、默請 這一段,阿難尊者用默然的方式來請法: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尊者聽到佛陀前面的開示:『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段文說:在我們生命當中,主導我們見聞覺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後的本來面目,最終的主人翁,其實是我們的「一念心性」,那個「不生滅心」,只是我們沒有去把它找出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聽到以後,『口已默然』,他心中對此保持默然,但是內心還沒有真實的開悟,所以他希望佛陀能夠對於我們所要依止的不生滅心,再加以開示,這時候他『合掌清心』,表示內心的虔誠,期待佛陀進一步的慈悲教誨。 關於這一段的「請法」,我們從蕅益大師的註解當中,我們看出了兩個消息:第一個,阿難尊者的狀態是:『口已默然』,但是『心未開悟』。我們先作解釋: 阿難尊者在整個過程當中,他示現一個凡夫,所以他的心是住在「生滅心」,但是經過「七處破妄」以後,到這個時候,他是言窮理盡,無話可說,所以他對於「達妄本空」,知道妄想是生滅的,是沒有自體的,它只就是一個心境的碰撞,創造出一個感受、一個想法,所以當你問他它:「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根本找不到。 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怎麼樣?是「沒頭沒尾」的,它「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你問我剛剛「感受」跑哪裡去了?沒跑哪裡去。它只就是從「空性」而來,又回到「空性」,它只就是在過程當中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所以他對這個妄想沒有自體,已經完全認同,『口已默然』,表示對妄想是畢竟空,這個道理他認同,但是『心未開悟』,他對於我們真實的心性,還不能夠直下承當,因為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 「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從一念心性而來!」大家聽到這一句話很難接受,太陌生了!所以這時候他覺得佛陀只有一段的開示,沒辦法讓我們直下承當,因此而『心未開悟』。所以從這個「默請」當中,看出阿難尊者的心態已經了知「達妄本空」,但是還不能夠承當「知真本有」。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