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宗要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楞嚴經》修學宗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我們對於我們生命的根本,已經遠離太久了,已經找不到我們自己原來的家,這是我們修行一個很大的障礙。而在智者大師的判教當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學,分成三個次第:
〈第一〉、是修學「安樂道」:我們剛開始皈依佛門,我們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是甚深廣大的,我們相信因果絲毫不爽,依止這一念的信心,開始積集善業,做很多護持三寶的慈善事業;那麼在這階段當中,主要是一種「業力的修學」。但是這個時候,因為缺乏智慧的觀照,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雖修善業,心不安穩。」就是我們修了善業以後,我們總覺得「弟子心不安」,我們會有一種沒有家的感覺,因為你在修善業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一個「攀緣心」。攀緣心的特色,我們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個階段當中,我們總覺得內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但我們透過這樣的善業,可以成就來世「暫時的安樂」,所以智者大師把它判做「安樂道」。
〈第二〉、慢慢的學佛時間久了之後,我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進步,就從安樂道轉上了「解脫道」:我們開始很慎重的學習佛陀所宣說的經典、慢慢的開啟心中的智慧,我們遇到人事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隨外在的環境而轉,開始「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那麼這時候我們心開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緣不管怎麼變化,它只是我一個生命歷練的所緣境而已,智者大師把它判作「解脫道」。也就是說,一個凡夫他在整個生命當中,他開始走上了出世的聖道,他內心聖道的力量開始生起了;因為他懂得迴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來息滅他心中的顛倒想。
〈第三〉、從「解脫道」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經過三年,或者五年的時間,進一步從「解脫道」再趨向於「菩提道」,開始依止一念心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成就萬德莊嚴。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楞嚴經》的定位,就是一個「解脫道的法門」。
為什麼要研究《楞嚴經》?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必須把過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聖人的世界」─「轉凡成聖」。
它的一個關鍵點就在「首楞嚴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是不是能夠開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個人能夠成就「聖道」,跟你所修的「善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那只是一個助行、一個資糧力。在本經當中,你要能夠成就聖道,你要找到「聖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實的因地。
佛陀在本經當中說:「你今天要吃飯,你拿沙去煮飯,放在電鍋煮了很久,它叫做熱沙,它不是飯。」為什麼?因為「沙非飯本」,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還找不到聖道真實的因地,我們不可能有聖道出現,我們不可能有臨終的正念出現、不可能!雖然我們相信了三寶,雖然我們積聚了善業,但是我們還活在自己的妄想中,這個妄想是一個「虛妄的因地」,不可能產生真實的功德。
所以這個「首楞嚴王三昧」,不管你是走「聖道門」的,或是走「淨土門」的,你想要成就一種堅固的「臨終的正念」,你都要經過這個階段─「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整個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課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