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名驗解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徵名驗解  首先佛陀先徵問「憍陳那比丘」的名稱,來驗證諸位比丘開悟的過程。 辛一、如來問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我 們看經文:『爾時世尊』,這個『爾時』,就是說阿難尊者聽到:『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以後,他就默然的在那個地方合掌,請求佛陀再一次的開示,佛陀這個時 候就先安慰阿難尊者,展開了又柔、又細、具足網縵相狀的紫金光手,並張開了五輪指端安慰阿難尊者,教誨阿難尊者說:「我回顧我最初成道的時候,我來到了鹿 野苑,為阿若多…憍陳那等五比丘,來開演四諦法門。」 這一段我們解釋一下: 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很多說法,我們一般的說法是:佛陀是十九歲 出家,出家以後,他先到外道修行的地方,參學了五年,這五年當中的重點是修學「禪定」,以禪定來攝心。但他覺得不對,因為心中的顛倒妄想,你用禪定把它壓 住,「如石壓草」,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他就離開禪定外道的學者,一個人到「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這整個過程當中,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太 子出家,他的父親很捨不得,就派了釋迦族當中的王公大臣─五個年輕人,希望把佛陀請回皇宮,叫他不要出家;但是佛陀出家的心非常的堅定,不成佛道誓不回 宮;這五個年輕人沒辦法,回去也沒辦法交代,只好陪著佛陀修行;但是佛陀後來覺得「苦行」雖然可以磨練身心,但也不是悟入聖道的一個真實的方便,他就離開 了苦行林,後來在菩提樹下,夜?明星,朗然開悟。悟道靠的是智慧,不是靠禪定跟苦行。 那麼佛陀開悟之後,祂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苦行林去找這五位比丘,就度了這五比丘。祂宣說的法門,第一件事情講到「四諦法門」,把生命分成了二部分:一個「苦集」的流轉門,還有「滅道」的還滅門,生命就是「苦集」跟「還滅」二個重點。 當時佛陀講出一句很重要的話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乃至於小乘的阿羅漢果,完全是因為你心中的客塵煩惱之所耽誤。」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點在哪裡!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進步,跟外在的人事沒有絕對關係── 你 不能說:「欸…我不能修行是因為你障礙我。」不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我們,完全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即便我們現在有障礙,是外境的刺激產生感受跟想 法,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不住」,我們可以不要去選擇「住在感受的那個想法。」別人給我們一個惡逆的因緣刺激我,產生一個很不好的感受,很不 好、很邪惡的想法,這一部分我們不能控制,這個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選擇「無住」,這個想法你不要管它,讓它過去就好;你要是「住」於感受、 「住」於想像,那就糟糕了!「想法」讓你一住下去…在「唯識學」上說─「觸」接觸外境,「感觸、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開始「造業」了。所以 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自己的障礙,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為我們有所住。那麼這當中就指出了我們整個修行的罪魁禍首,完全是 自己的「妄想煩惱」耽誤了自己。 這時候佛陀就告訴與會的大眾說:「你們當初是怎麼開悟的?又怎麼能夠成就聖道呢?」看這個意思,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是請別人回答,這在大乘經典經常有的,叫「轉教」;佛陀要弟子們來教授弟子們,佛陀再加以印證「如是、如是」,是這種方式。 這個地方就把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之所以不能夠突破進步,是自己的問題,把這個『煩惱賊』標出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