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色陰即藏性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明色陰即藏性 我們的生命體會有一個「物質的世界」,包括你的色身,包括你外在所受用的山河大地、你住什麼樣的房子,這都是屬於「色陰」,那麼這個「色陰」它的本質就是真如,當然它的相狀是由「業力」的熏習所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怎麼去看五陰,會比較全面呢?我們看佛陀從經文當中,以「空假中三觀」來發明─一個菩薩是如何面對你的生命體: 舉 喻 如實空義: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我們看佛陀教導我們,怎麼去觀察我們的色身: 先看「空觀」:佛陀這以下都是講「譬喻」,先用淺顯的譬喻來比喻這個深妙的道理。說:「有一個人,『以清淨目』,這個人眼睛很健康,很清楚的看到任何的東西。那麼他去看什麼東西呢?『觀晴明空』,他去觀察晴朗光明的虛空,那麼他能觀的眼睛是健康的,所觀的境又是如此的晴朗光明,所以他得到以下的結果─『惟一晴虛,是迥無所有。』他看到整個虛空當中,是萬里晴空沒有任何的烏雲。」這一句話是比喻什麼呢?就是說:佛陀在看我們色身的時候,你的色身不管是健康、不管是多病,首先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色身」——『迥無所有』。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你本來沒有色身的;在你整體生命當中,沒有你這個身相存在;那本來沒有,是怎麼有的呢?看下一段: 如實不空義: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 合 法 「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這個人是『無緣無故』,這個地方很重要! 我們一個人「生命的開始」是「沒有開始」的,它沒有原因的── 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這個生命就沒辦法「結束」,有「真實的因」你就不能消滅啦!所以這個妄想是沒有因的─「達妄本空」嘛,它沒有開始,那是什麼時候開始打妄想呢?就是沒有開始。那麼沒有開始的時候,他在無始劫來一念的妄動就『不動目睛』。 『不動目睛』這一句話指的是:我們一個人本來眼睛是正常,是要眨眼睛,但是這個人他突然間「不眨眼睛」,他就專注在一個所緣境,就表示這個人開始產生「攀緣」了。比方我們眼睛專心看一個東西,就表示什麼?表示「仁者心動」,你的心開始向外去躁動,這就是我們一念妄動之後的第一個——所謂的「無明業相」,最根本的一個「造業」動態的開始;『瞪以發勞』,眼睛瞪久了以後就產生疲勞,這是指的「能見相」;『則於虛空別見狂華』,這是我們境界的「所見相」。那麼這個地方都是微細的「第八識的三細」。 那麼真實表現出來「色身」的是下一段:『復有一切狂亂非相』,就是從第八識的三細,然後「因緣」成熟了,表現出來我們「外在的受用」,就是在虛空當中本來沒有華,突然間我們眼睛有毛病,因為你一直看虛空看久了,突然間,欸!感覺到虛空有一個如夢如幻的華出現,那我們的色身亦復如是! 佛陀引導我們怎麼「觀察色身」呢? 首先你告訴你自己:我們本來沒有這個色身,後來在前生的某一生,突然間一念妄動,去造了某一種業,可能你造的是一個「善業」,你到三寶的地方,突然間看到三寶的莊嚴,產生強大的布施持戒,欸!你今生的色身特別的莊嚴美妙,你所受用的這些物質世界是如此的安樂美好,就是那一念的妄動;那麼你在某一生也可能是一念的妄動,是往「邪惡」的地方動,你今生的色身短命多病,受用的果報也特別的卑賤。所以說,我們的色身是在過去生的某一生,遇到某一個環境,結果「仁者心動」,心動以後就創造一個業力,那麼今生把它表現出來。就好像:虛空本來沒有一個華,結果突然間我們眼睛一瞪,欸!華出來了,等到結束的時候,這個華又消失掉,這個就是我們對色身的觀察。 所謂的『如實空義』─這個「空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本體」,是離一切相的;但是「假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作用」,叫做「循業發現」,個人循業發現的。 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報告一下── 我在講《楞嚴經》的時候,有一天…我要回我的房間,結果我開門的時候,不小心,這個門撞到我的頭,產生一個包。那我就想:我這個頭的包從什麼地方來呢?你說,門給我這個包,不對!這個門是個物質,它怎麼可能把我頭上的包創造出來呢?你說,我頭上自己產生的,我頭上也不可能有這個包啊!「那是從什麼地方來」?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本來就沒有這個包,但是門跟頭碰撞的時候,我過去的某一個業力成熟了,就把這個包創造出來了,那麼我在承受業力的時候,這個業力慢慢慢慢就像放電一樣,放消失了,欸!這個包也不見了。 所以我們的色身是「沒頭沒尾」的,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是在過程當中,「因緣合和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業力在釋放的過程當中,它的確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問它「從什麼地方來?」你問它「將往哪裡而去?」如果你一定要問的話─ 那它是從清淨本然的「空性」而來,它也回到了清淨本然的「空性」,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如此而已! 你說你現在的色身:比方說我「釋淨界」,幾十年後,我往生了,那我這個色身跑哪裡去了呢?就跑到「本來無一物」的地方去了。它從本來無一物而來,它也回到了本來無一物而去了,等待下一個「業力」的成熟,又創造一個「因緣的假相」,這就是我們對色身的觀察,就是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說它本來沒有;「即假」就是循業發現,它本來沒有,但它就是因為「因緣」就有了。這個就是我們對色身的這樣子觀察─我們不執著,但是也不排斥,因為我們要假藉這個色身。 《楞嚴經》講到「五陰」─ 我們對「五陰」的態度,跟前面對「妄想」的態度是不同的;我們前面對「攀緣心」是絕不留情,完全的「破妄顯真」;對五陰的話叫「借假修真」,你一定要跟你今生的生命溝通的,一個菩薩不能夠對今生的身心世界,全面的拒絕,那你就是在修「出離之法」,不是修「菩提法」。所以說,色身是暫時有,但是你好好的利用,它可以把你帶回家的。 佛法的思想是這樣─ 我們從本來無一物,一念妄動離家出走了,你現在回家,你要循著你的老路回去。你當初是怎麼離家出走的,你現在還是根據這個路線回家,沒有其它的路線,這叫「就路還家!」所以我們不管你對今生的身心滿不滿意,你還得要利用它去創造淨土的功德、創造你菩提的功德,這個就是「調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