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九)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九)
主題:經文大意之一
接著說明經文的大綱,使我們能進一步的了解到八大人覺經是如何指引著我們去做聞、思、修的功夫。
我們將經文的八個覺悟(覺知)大分為二:第一覺悟是說明修行所依止的「正見」,第二覺知乃至第八覺知,是屬於「正修」的部份。正見就是我們之前所說聞慧與思慧的內容,而修行則是我們之前所說修慧的部份。
為何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悟,首先告訴我們的,就是要開啟正見?相信各位都很清楚,八正道當中,第一就是正見。有了正見,才能帶動未來的正思惟乃至正語、正業、正念、正定等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所以「正見」是一切修行的基礎。所以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就是要開啟佛法的根本,也就是無常、無我的正見。我們知道一切法,它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沒有真實性的。透過正見的了解,我們就能夠掌握到修行的宗旨,而後面少欲、知足乃至發廣大菩提心,就是依止著這樣的正見,只是藉著種種的善巧,來破除眾生的顛倒,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夠了生脫死;所以在修行之前,首先要建立我們的正見。
接著談「修行」,我們有了正見,若想要印證我們所學的道理,就必須要去實踐。依著前面的正見來實踐,當然必須要有種種的善巧方便,所以接著要講到修行的方法。
見前「經文大意」表,本經經文將修行分為兩大項:一是自利、二是利他。首先在自利方面,又可分為二個部份,第一是斷惡,第二是修善。
先說明「斷惡」部分,在佛法的修行當中,大多強調先斷惡,後修善,這個是必然的次第。但,這是什麼道理呢?在經典裡面,佛陀舉了一個比喻來說明:譬如有一個杯子,原本裝滿了毒藥,雖然已把毒藥倒光了,但是如果在杯子還沒有洗乾淨之前,我們便開始倒甘露水進去,這時甘露水與原本殘留的毒藥混在一起,也就變成了毒藥。同樣的道理,這個毒藥就是比喻我們心中貪、瞋、痴等粗重的煩惱。如果我們沒能先調伏住自己內心粗重的煩惱,便開始不斷地修行種種佛法中的善法,結果呢?因為夾雜煩惱的緣故,最後仍然會引導著我們得到三惡道的果報。就譬如我們在修行六波羅蜜的法門時,「波羅蜜」本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藉著六波羅蜜的修行,可令我們度過生死之流,到達涅槃的彼岸。可是如果我們在修行六波羅蜜時,內心夾雜著粗重的煩惱,那麼即使我們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也在布施、持戒、忍辱、乃至學習般若智慧,但是因為心中夾雜著貪、瞋、痴三毒,所以依著這三毒的力量,便會引導著我們日後得到三惡道的果報。所以我們所行的布施等種種善法雖然也會帶來福報,但這福報只有到三惡道裏去受用,或未來轉生人天時才可受用。如此一來,這六個法就不能被稱為波羅蜜了。所以在修善之前,必得先要斷惡。
斷惡的方法則可透過(「經文大意」表)第二「常修少欲覺」,以及第三「知足守道覺」來完成。透過少欲知足的方法,使我們的心,能夠真正安住在道業上,如此一來我們未來修行六波羅蜜的法門,才能有基礎。否則一方面修行善法,一方面卻夾雜著煩惱造作惡業,這樣子的話,是不可能得到解脫的,所以首先要斷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