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雲寺 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 講記
依循般若的智慧,發大悲心,不是在感情上發大悲心!菩薩一方面解決你現實上生活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你的思想問題。
美國法雲寺 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 講記(錄音帶 T402)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看這個《披尋記》p1427:
「依法大悲者:菩薩發心,大悲為因」,菩薩發無上菩提心,想要得無上菩提,是以大悲心為開始的,對於眾生有深一層的認識,有大悲心。這個大悲心裡面有智慧,不是表面上的事情,「名法大悲」。如果深一層講,可以那麼說:這個「法大」,「法」是什麼?「法」是般若波羅蜜,依循般若的智慧,發大悲心,不是在感情上發大悲心,不是感情上的事,所以以法大悲。「一切所作以大悲而為上首」,菩薩所做的事情,表面上看不容易認識,菩薩的內心是有大悲心,為最第一,為最殊勝,有大悲心,就是他有深一層的智慧,來利益一切眾生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表示菩薩的發大悲。譬如眾生失業了,沒有工作就會引起很多的問題,或者說這一個地區,很多人都生活困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菩薩有深一層的看法。我們還是約一個人來說:說這個人失業了,那麼他要去找工作,看見報紙上有事求人,或者輪船公司發出廣告,看誰願意去船上服務,發出廣告來。他一看見,正好我願意找工作,他就去應召。過幾天他不及格,人家沒錄取他。他求的時候,他也念觀世音菩薩了,怎麼樣求菩薩幫我忙,叫他能錄取我。結果他不被錄取,他感覺菩薩不慈悲,菩薩不靈了。那麼他這樣還繼續找工作。但是過了多少天,報紙有消息:說這個輪船在大西洋遇見風了,斷成兩截,跑到海裡去了。
那這就是一個意思,不是你向菩薩有所求,菩薩滿願或不滿願,有菩薩的智慧有裡面。菩薩的智慧是什麼?就是真實對你是有利益,這件事就滿你的願,但是對你沒有利益,菩薩也就不滿願了。你從表面上看,唉呀!菩薩不慈悲了。所以這個地區的人很多人很困難,須要解決貧窮的問題,說是我們姑且這麼說,從一個先進國家的一個人來到這兒來,你看這地方,他有很大資本在這投資,開一個屠宰場,使令很多人在這個屠宰場工作,那麼大家有錢賺了,問題解決了。
但是菩薩不是,你作這個事情解決生活的問題,但是造了很多罪,菩薩不同意。菩薩就是要依法大悲,這裡面有智慧的,有智慧上的事情,不是說不符合因果,暫時的解決問題,不是!那不是法大悲。前面那個佈施施品,這現在是忍品,施品裡面也說一些事情,施品說一些事情,這可見佛法是大智慧境界,他說菩薩對於眾生的有所求,但是菩薩和眾生的心情不同,眾生的心情只顧現在,將來不管,我沒看見將來怎麼回事,不知道!我只顧現在!我現在能夠滿足我的生活所需,我的衣食住問題解決就好,使令我衣食住解決,就是安樂了。但是菩薩不是,你的衣食住問題解決了,我也是應該幫你忙,讓你解決你的生活問題,但是你思想上還有問題。
這是二個問題; 一個生活上的問題,一個思想上的問題。你這人的思想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惡果報,只要有利可以拿到,我這件事就可以作,那菩薩不是這樣的,所以菩薩一方面解決你現實上生活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你的思想問題,這二個問題以思想為根本,思想問題,你生活上有問題,因為什麼你生活會有問題?就是你前生的思想有問題,造了很多罪,那個罪他現在得果報,使令你生活困難。所以這二個問題,思想問題還是根本的,生活上的問題是枝末的,孔夫子都會有這種話:「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夫子都看到這個問題,看見這個問題。菩薩也是大智慧,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給你智慧,給你佛法的智慧,你不要再作惡事了。惡事不可以作,那麼你生活的困難容易解決。
這是二個問題,所以這二個問題要能安樂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是思想上的問題,安樂是生活上的問題,是你的感覺上的問題。但是我們佛教徒如果只想到眾生生活上的問題,而不去想思想上的問題,還是差一點,我們客氣一點說就是差一點,要明白一點說,不能表示佛法的精神,你沒能夠落實佛法的精神,你說你落實佛法的精神了,那是妄語。本來我說這話就是煩惱,就是煩惱,所以這個地方說「法大悲」,所以這法字可以當智慧講,就是菩薩那個大悲心是從智慧中來,不是感情上的事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