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十)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十)
主題:經文大意之二
斷惡之後,接著便是修善。修善當中,首先便是「常行精進覺」(「經文大意」表)。為什麼精進是第一個必須修的善法呢?因為我們前面的少欲、知足,它只是個方便。目的是藉著少欲、知足,讓我們能夠減少種種外在干擾而精進辦道。不是修少欲,知足後,就整天無所是事。這個不是佛法告訴我們要少欲,知足的真實義。佛法開示少欲、知足,是希望我們棄捨世間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浪費時間與心力在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上,才好專心修學聖道。所以在棄捨世間無意義的事情之後,接著就是要精進的來修學聖道,成辦了生脫死的大事業,這就是第四個「常行精進覺」。
接下來是第五覺悟「多聞智慧覺」。為何在精進之後,接著要談多聞智慧? 因為如果沒有智慧,縱然很精進的用功,拜佛、念佛、打坐、誦經等等,還是不能夠了生脫死,所以要多聞智慧。
第六「布施平等覺」。前面都是修學智慧, 但是在菩薩道修學的過程當中,除了修智慧之外,另外還要修福報。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福報的話,自利與利他都無法成就。就利他來說,沒有福報的人,說法無人信受,甚至連聽他說法的意願都沒有; 約自利來說,福報不夠的話,安住於修道上都會有問題,整天內在煩惱與外在的障礙不斷。所以除了修習智慧之外,還要修福報。以上是屬於「自利」中「斷惡、修善」的部份。
自利充足後接著應當利他,就利他可以分為二個段落,第一是「方便行」,第二是「正行」。(第五期「經文大意」表)
所謂方便行,就是第七覺悟「出家梵行覺」。就是說我們雖然修福與修慧,但是如果還是在世俗的塵勞中流連忘返,作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用功、更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利益眾生。所以真正想要自利利他的話,一定要將世間塵勞全體放下,好好的在佛法當中用功,這樣修行才能有成就,也才能利益眾生。所以利他的前方便,便是修第七覺悟「出家梵行覺」。
第八覺悟是利他的正行,就是「大心普濟覺」。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來普遍周濟一切的眾生,這就是利他的正行。也就是說雖然出了家,若是未能發起廣大心來利他,還是不圓滿的。所以在出家梵行覺之後,接著要說明大心普濟覺。發廣大的菩提心來自利利他,這樣的話,才能夠乘佛本懷。以上就是說明八大人覺經的大綱,也是佛法修行的整個內涵。
雖然在說明的時候,從第一覺悟到第八覺知,彼此間似乎是有著次第生起的關係,但是實際上在修行的時候是同時修。並非第一「無常無我覺」修完了,再修第二「常修少欲覺」;少欲修完了再修「知足」……….。因為每個法是相輔相成的,修學大心普濟對修學無常、無我會有幫助,對少欲、知足的修學也會有幫助;同樣的,若能少欲、知足對出家梵行,以及發起大心普濟都會有幫助。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要依止廣大的菩提心(第八覺知),同時再以無常無我覺的正見(第一覺悟)做引導,來修行種種自利利他的法門(第二至第七覺知)。所以這八法是佛法修行的大綱,也因此這八法,不僅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提到,在其他很多的大小乘經典裡也都提到。如遺教經裡有類似的八法,大般涅槃經,大毘婆沙論以及阿含經等等大小乘的經論裡面,都述說類似的八法。因為不管修行什麼法門,都不可以離開這八個法門。所以,透過對這八個法門的學習,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缺少什麼,為什麼我們修行這麼久,老是不得力,是不是因為我們少了其中的正見?或者少了發菩提心,或者少了少欲、知足等……所以修行不得力?知道自己缺了什麼之後,接著我們便可依著經典的開示來不斷的思惟,與不斷的實踐,修行就能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了解八大人覺後,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病,另一方面也能配藥來調伏自己的病,所以八大人覺的道次第,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