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 道源長老 講解

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原文: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道源長老 講解: 「第二辨體」,辨明大乘法的本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正體,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正體;《圓覺經》,以圓覺為正體;《大乘起信論》,以真如為正體。辨體,是要我們把大乘法認識清楚…… ……大乘法所說的法體,就是實相,實相在哪裡呢?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沒有研究佛法的人,認為我們的肉團心就是心;再進一步,以為我們有知覺的妄想心,就是心。研究佛法之後,才知道肉團心不是心,妄想心也不是心。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裡面含著一個本體,就是真心,這就是要透過妄想心,才能找到真心。真心就是現在所講的實相,你找大乘法的法體,就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上。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我們妄想心的念頭,根本沒有本體自性,現前一念裡面,有一個真心妙性。心是在它的妙用上講,叫做心;在它不變的本體上講,叫做性,連體帶用合起來叫心性。心性就是真心妙性,真心妙性就在我們現前一念妄心上,妄心沒有本體,現前一念就是真心妙性。 「不在內,不在外」,現前一念心性,不是在我們身體以內,也不是在我們身體以外。「不在中間」,既然不在內,不在外,哪裡還有一個中間呢?現前一念心性,是超空間的。 「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它是過去的一念?是現在的一念?是未來的一念?統統不是。《金剛經》講得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怎麼能在時間上,找一念的心性呢?它是超時間的,既不是過去時間,不是現在時間,也不是未來時間, 「非青黃赤白」,現前一念心性,不是青黃赤白形色。「長短方圓」,現前一念心性,不是長的、短的、方的、圓的。青色、黃色、赤色、白色、長短方圓是色法。現前一念心性,不是色法。「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裡六塵把「聲」法省略,總而言之,現前一念心性,不是六塵之法,它是超六塵的。 實相是無相無不相,「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覓」是找,「了」是究竟。你想找實相在哪裡,你去尋覓,找不到它究竟在哪裡。你說它在內,不在內;你說它在外,不在外;你說它在中間,不在中間。你說它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統統不在。你說它在六塵境界上,也不在。找不到實相在哪裡,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實相能完全造出百種法界、千個如是,但是你不能說它有。在人說人,我們是人法界,現前一念心性,就具足四聖六凡十個法界。四種聖人:聲聞、緣覺、佛、菩薩。六道凡夫,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叫六凡法界,再加上四種聖人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 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在理體上就具足這十個法界,你隨緣在事相上再去造作十法界,這叫事造。怎樣叫理具?因為它理體上就具足有十法界,你在事相上才能造出來十法界;理體上如果不具足,事相上造不出來。我們要榨油,一定要找有油性的東西,比如芝麻、黃豆可以榨出油來,因為它本體具足有油性。還沒榨油時叫芝麻、黃豆,不叫油,它是理具,在理體上具足有油性。事造,在事相上去造作,用榨油的方法榨出油來,叫芝麻油、黃豆油。它理體上如果不具足,事相上造作不出來。比如你拿沙子榨油,榨不出油來,因為沙子裡面沒有理具,事造榨不出來油。 我們人現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在事相上才能造出來十法界。現在要事造,你一念心性,動到世間善法,分上中下三品:你依著心念去造善事,上品善法,生天;中品善法,轉人;下品善法,當阿修羅,這叫事造。你一念心性,動到世間惡法,依著惡念來造作惡法,還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惡法,墮到地獄;中品惡法,墮到餓鬼;下品惡法,墮到畜生。 這六凡法界是理具而事造,你一念心性,動到出三界、了生死,你就是理具二乘聲聞、緣覺法界,在事相上造作聲聞、緣覺法界。你一念心性,發大悲心要普度眾生,就是動了佛、菩薩二種法界,在因位上叫菩薩,在果位上叫佛。因為你本性中具足有佛、菩薩法界,才能造出來一個佛、一個菩薩,這叫理具而事造。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攀緣思慮叫「緣慮」。分別一切法,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心,攀緣思慮一切法。在實相理體上,沒有緣慮分別之相,叫「離」。離了妄想心的緣慮分別,還要離語言相、文字相。《大乘起信論》:「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三個離都有。 實相理體不是你妄想心攀緣思慮分別出來的,越分別越遠,所以要離緣慮分別的相。實相理體,不是用語言、文字解釋得清楚的,你說來說去,都是語言相,不是實相;你怎樣用文字來寫,寫出來都不是實相,所以要離語言相、文字相。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而」是轉詞,「此」是實相理體。離心緣相、語言相、文字相,並不是離開實相理體,另外有一個自性,這叫做無不相。前句是實相無相,後二句是實相無不相,因為一切法,都以實相為自性;離開實相,沒有另外還有一個自性,下面總結起來。 「要之」,總而言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實相理體是離一切相,一切相皆不是實相。「離」與「即」相對,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都以實相為體,實相遍在一切法上。 《金剛經》上有二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法,不是實相之法。一切法的差別相,是虛妄之相。要離開一切法的虛妄之相,才能顯出來實相理體,所以《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接著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在一切諸相上見到非相,就是不執著虛妄之相,要見到真空理體之相,一定要把虛妄之相離開,這時候你才能見到法身如來。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才能悟到實相、證到實相。 《金剛經》下半卷:「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解釋「即一切法」;前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解釋「離一切相」。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要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為什麼要遠離呢?你沒有經過前面的離,即不得!先要離一切相,才能即一切法。即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法法皆真、法法皆如。 「離故無相」,因為離之故,無相,所以理體是無相之法,「即故無不相」,因為即之故,無不相,所以一切法之相,即理體之相。無相、無不相,取個什麼名字呢?「不得已強名實相」,為令眾生瞭解,不給它取名不行,所以不得已取名實相。為什麼取名實相?因為不是虛妄之相,這是真實的理體,所以叫實相。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 道源長老《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