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七)
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七)
第十二章之三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良因曰:
第三、「棄命必死難」:修行時必須要捨,先要捨棄外財(資具),放下對資具的貪戀執著,所以首先要佈施,以棄捨外財。接著比較困難的,就是要棄捨內財(色身),這是一切眾生所珍愛的,便是棄命必死。
「棄命」,就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放下對色身的執著,身見淡了法身才能活。「必死」:因為放下身見,所成就生死無畏的氣魄,這樣才能心無旁騖地用功。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很困難的,但是必須知道,修行過程中,必須有所捨,才能有所得的。
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都是從煩惱粗重的俗人開始,漸漸的煩惱調伏了,這時會得到些許身心的安定。不過這種安定的感覺,不是我們最終要的,這只是一個過程。我們所要追求的是超出輪回,乃至佛果大安樂的境界!
所以若要成就解脫輪回樂、佛果大般涅盤樂,就應當有所取捨,就必須犧牲飲食、睡眠 …… 一切我們認為快樂的境界。要立定決心:為了追求無上菩提,必須將身心世界全部放下,一切交付予三寶。
既然如此,當努力地修種種苦行,來鍛練身心。所謂苦行,除了拜佛、打坐,長時間用功的辛苦時,所感到身體的疲倦與負荷外,更重要的是承受心苦。
所謂心苦,是面對修行過程中,內心種種變化無常之苦。有時能與法相應,而受用種種法樂無窮;有時長時間得不到消息,心中孤寂之苦。不管怎樣的無常變幻,內心都能安住正念,不做風雨飄搖下的孤舟。無論是色身的苦樂、內心的苦樂,都要放下它。為了追求無上菩提,必須繼續往前走,修行人是沒有退路了!
道理固然沒錯,可是如何改變我們無量的生命中,對身心執著的習氣呢?一樣的,必須透過智慧的抉擇,從正反兩方面去思惟。首先從反面去想:為什麼我們不能精進?是因為我們害怕色身受到傷害,甚至恐懼死亡。但是乃至螻蟻,盡世間的眾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也都會想盡辦法來保護自己,可是有誰不死呢?
其次從正面觀察:在無量劫的生命中,不斷地受生、捨身,輪回無窮。迷迷糊糊的來、又不知所歸的去,在這當中受盡了無量的苦楚。但這些苦對生命的解脫,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是隨業飄零罷了。如果能以今生勇猛精進的修行,換得未來的大安樂,這怎麼算都是劃得來的!
況且修行的辛苦,比起無量劫生死輪轉的痛苦,乃至三惡道的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並且過去在輪回中所受的苦,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而現在修行的苦,卻能換來未來大安樂的境界,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再說,修行的辛苦只是剛起步,適應的過程會有些辛苦。等用功上路了,法喜如泉湧般,陣陣地充滿身心,那就不是世間五欲,粗糙、過患之樂所能及的。往往世間人看修行人在修苦行,不知他正享受著法樂。反倒他見世俗之人,埋沒在幻妄五欲中,苦中作樂,那才是真正的苦行呢!
如《遺教經》所開示:「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在修行感覺辛苦時,便可以此自我勉勵。雖然現在道力不夠,但是只要精進的修,自然會有功夫到家的時候。現在所做,正是一步步地邁向解脫,絕對是功不唐捐的。
同時也可以高僧傳中,古德們精進的典範,來策勵自己:像玄奘大師為了到印度取經,不惜身命,穿越喜馬拉雅山,那種精神真是了不起!且不論喜馬拉雅山,學人有一次坐飛機經過美國的洛磯山脈上空,這比起喜馬拉雅山,還算是小山啊!可是面對那一大片充滿積雪,銀白又廣袤的山區。學人想:如果要徒步穿越這區域,簡直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後來又想到:玄奘大師、法顯大師,還有很多的祖師大德們,為了弘揚佛法,饒益一切有情,提起棄命必死的決心,「寧可向西一步死,不願東返一步生」,經歷九死一生,橫越大雪山到印度取經,這種毅力、精神實在是太偉大了。
想一想,再回顧自己所面對,眼前的一點小苦,實在是算不上什麼,往往是庸人自擾的煩惱!所以應該依著慚愧心,跟隨著古德的腳步,一步步趨向解脫。同樣是修行人,他們能如此精進的修行,而我們卻連一點身心的小苦都承受不了,實在在太不應該了!
要堅信:只要能依教奉行,勇精進地修行,三寶決定不辜負我們的,必能以小苦換來大安樂!以上是說明如何棄捨內財(色身)的方法,願與大家共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