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修行篇~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多按讚~佛學經典不錯過 《法華經》是一部多面向的修行寶典,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有六十多種,最簡單的是稱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還有常見的授持、讀誦、供養經卷、為他人講說經義,以及最特殊的「法華三昧」,就讓我們隨著法師進入法華世界學習。 ***************************************** 從《法華經》揭示的修行方法,在其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為他人解說經義,其次是授持、讀誦、供養經卷等。此經也在鼓勵修持六度行及三十七助道品之外,最特殊的尚有兩項:一、遇人即拜並稱「汝等皆當作佛」的常不輕菩薩;二、燒身供佛的藥王菩薩苦行。 中國佛教受《法華經》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修行方法,相當的多,在編成整部的書及整套的儀軌方面,則有陳代慧思的《法華經安樂行義》及隨代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尤其是後者的影響所及,天臺系的遵式,便編了許多懺儀,致使大眾化的中國佛教,一方面有利於集會修行,同時也即以做經懺為信仰佛的形式了。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在三強調「柔和」與「忍辱」的精神,這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堅定和柔靭的美德。此經主張稱名念佛,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做為修行方法,對於佛教普及化的功效極大,甚至未曾歸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急難病變,也會不期然地念阿彌陀佛、求觀世音菩薩,此為千百年來中國的社會人心,提供了安定力與安全感。 《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目,每一個項目於每品出現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項計算。在此六十個項目中,於二十八品經文之內,出現最多者,有二十二個品目,最少者僅出現在一個品目的經文之中。介紹如下: (一) 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計二十二品。 (二) 受持此經,計十九品。 (三) 讀誦此經,計十八品。 (四) 供養此經及供養寶塔,計十五品。 (五) 得深智慧及修習禪定,各計十三品。 (六) 頭面禮足及讚歎功德,各計十二品。 (七) 自書教人書,計十一品。 (八) 持大乘戒及精進勇猛,各計十品。 (九) 廣聞如來法及低頭合掌,各計九品。 (十) 著忍辱鎧、恭敬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養,各計七品。 (十一) 如說修行,各六品。 (十二) 獨處山林靜處、大慈悲心、柔和心、護持法藏,各計五品。 (十三) 布施、稱名念佛、瞻仰尊顏,各計四品。 (十四) 集眾聽法及隨喜,各三品。 (十五) 法華三昧、音樂供養、尊重、問訊、求無上道、善答問難、現一切色身三昧、陀羅尼咒,各二品。 (十六) 僅在一品中出現者則有畫佛像、繞佛、供給走使、以身為床座、不惜身命、不說人過、不說經典過、不輕餘法師、不說人長短、不稱名說小乘過,不稱名讚歎小乘、不以小乘法答、不希供養、不輕罵學佛道者、不戲論諸法、平等說法、立僧坊、供養眾僧、供養讚歎聲聞眾僧、自燃其身供養佛、燃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三十七助道品、求索此經。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品行〉,幾乎像是《梵網經菩薩戒本》及《瑜伽菩薩戒本》,對於修行者在身、口、意、誓願,四個範圍的行為規定,極其嚴格。出現項目最少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僅僅兩個項目,一是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二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經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的法門,後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機學佛者所信受奉行的法門。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捨身法門,可謂難行能行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修行方法則為〈常不輕菩薩品〉的見到四眾皆予禮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至於綜合性的修行方法,則出於最後一品的〈普賢菩薩勸發品〉,標明了以三七二十一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修行法。 《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也可以說,《法華經》對於大眾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於受持此經、讀誦此經,為它人轉說此經。修此三項均有無量功德。 於《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受持、讀誦、思惟、為他人說」;「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等。在這中間,或是受持、讀誦、書寫,或是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都是為了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經之後,當受持,受持之後,當常讀誦,讀誦之時當解其經義,明義之後當廣為人說,同時為了使得經典流布於廣大的人間,在印刷技術尚未發明之時,用手抄寫是唯一最佳的傳播方式,所以鼓勵若自書寫,若使人書寫,均有無量功德。在此經〈法師品〉更有一段標準的句子:「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一衣覆之」,並說:「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便是法師。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即有:「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的經文。可知求法者,有兩途:一是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是向有佛經者求索經卷。在未得經卷之前,當求索,當書寫;已得經卷之後,當受持記憶熟背;尚未熟背之時當對著經卷口宣句讀;熟背之後,不對經文即可朗朗背誦;凡有經卷之處,如有力量當為起塔供養,如供佛的全身;並為他人解說經文;同時書寫經卷,廣為流通。這是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的一貫方法、佛法的流傳,大致上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古來的佛教徒們,不論程度深淺,不論學問高下,幾乎無一不是由受持讀誦著手,學殖豐富者,則為人解說書寫。 《法華經安樂行義》及《法華三昧懺儀》 到了陳之慧思禪師,便依〈安樂行品〉撰《法華經安樂行義》(又稱《安樂行義》)一卷;隋之智顗禪師,依〈普賢菩薩勸發品〉撰《法華三昧懺儀》,目的是為了從有相行而進入無相行。慧思禪師的《安樂行義》將修行分作無相及有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有相行者「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種陀羅尼門: (一) 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 (二)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 (三) 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足。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讀誦,若不能不惜身命精進不懈,連第一陀羅尼都不會得到的。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禪師即根據〈普賢菩薩勸發品〉所示「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的原則,編撰了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以方便散心精進,讀誦《法華經》者,達到一心精進的程度。同時也由於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禪師處於靈山法華盛會,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禪師,而被告以:「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此所謂初旋陀羅尼門,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的三種陀羅尼門的第一種總持陀羅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慧。但此對於智顗禪師已極為重要。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 (一)〈妙音菩薩品〉有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 (二)同上品:「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三)〈妙莊嚴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 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三昧懺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念,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修觀及發誓願。 「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智慧的解脫,而修種種三昧。法華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三昧的修法,須先修懺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由《法華三昧懺儀》的說明得知:「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行者依〈安樂行品〉。」法華三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主張的懺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懺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於被稱為《法華經》的結經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此經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法品〉三七日行法,更進一步,做了詳細的說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加了懺悔法門,最特殊的是為了求得六根清淨,而逐條懺悔六根罪業。此在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中也照樣援用。因為《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對於懺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說明:「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及不須以禮拜的方式懺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懺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與空慧相應,還是要心惟口宣,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量諸佛,求哀懺悔。此在《法華三昧懺儀》中也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作是懺悔,名大懺悔。」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上說的三種懺悔法而言,最高的懺悔是無生懺,即是以無念念實相。那便相當於《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第一懺悔,也是《法華三昧懺儀》的大懺悔。懺悔行法,本為業重障深不易一心專念地修習無漏的定慧者設,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界,舉行各種禮懺道場,目的僅為消除業障,已不再有像《法華三昧懺儀》所行法中的讀誦、禮懺、禪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陀羅尼咒.延僧誦經.唱經題逐字拜經.稱念觀世音菩薩 由於《法華經》中有〈陀羅尼品〉,是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剎女,分別給說法者做守護用的咒文,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普賢菩薩,也說了一個陀羅尼咒,給三七日中修習此《法華經》的人做守護之用。 到了宋朝的慈雲遵式,也依唐朝伽梵達摩譯出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一卷,編成了《大悲懺》行法,迄今仍被中國佛教界廣為使用,〈大悲咒〉也因此風行。這使得中國佛教,除了密宗持咒之外,顯教的僧俗四眾,也都在用密教的陀羅尼咒作為修行的法門了。乃至晚近數百年來,《禪門日誦》及《毘尼日用》等佛門常用課本中,也都採入了不少陀羅尼咒。 《法華經》的受持讀誦,是教修行的人自己來做,迄明末為止的各種佛教資料所顯示的讀誦經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得,可是到了清初編成的《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便錄了四則延僧代為誦經超度解厄的記載,現在且舉其中兩則: (一) 錄自《湘山野錄》者:宋人張秉神遊地獄,獄史命其誦《法華經》,張秉便召僧,日請一僧,日誦一部,許終其身。 (二) 編者周克復自獲者:明人蘇州尤弘遠病中至地獄,被告之卅:「今既得生還,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誦《法華經》六部,方可消滅罪愆也。」 在《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也有三處見到以唱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字為修行方法的,這倒頗似日本的日蓮聖人主張唱題「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修行法,雖其在中國,並未形成風氣,曾被用過則為事實: (一) 宋徵士左伸,天臺臨海人,從神照受菩薩戒,「紹聖二年秋,命沙門唱法華首題」。 (二) 明釋傳燈,少從賢暎蓭禪師削䰂 。聞講法華經,恍有神會。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 (三) 明武林西溪釋傳記,世稱法華和尚,日誦《法華經》為業︰ 「癸酉七月,辭諸弟子,念佛及三千聲,唱妙法蓮華經題者數四,面西合掌而逝。」 由於經題即含全經經義,故唱經題,便等於稱讚整部的《法華經》。 《法華經持驗記》卷下,有三處記述逐字禮拜《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現錄其兩例如下︰ (一)五代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七歲捨家,禮《法華經》,字字各拜, 拜且徹部」。 (二)宋朝宋從雅,錢塘人,誦《法華經》二萬餘部,禮佛及百萬拜,「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三過。」 一字一拜禮《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直到現代還有人使用。我本人於 1960 年從軍中退役再度出家後,進入山中靜修,智光老和尚即傳授我逐字禮拜《法華經》的法門︰每拜一字即口宣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同時另念一句「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此種修行法,已將唱題及拜經合而為一,頗值得推廣。 《法華經》另一最大特色,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徒們歷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因其方法簡便,靈驗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間現實生活中的苦難災害。只要會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便能有求必應,沒有任何儀式供養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時地,都可修行。 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凡能稱其名號,即有感應示現。所以此一稱名的觀音法門,比起誦經,更為容易,故也更加普遍流傳。清初世祖順治己亥(西元1659年)周克復編集的《觀音經持驗記》上下二卷,從晉之竺法義,迄清之楊璜,共收一百二十人的持驗記錄,皆從群書資料錄出,其實歷代有關觀世音靈感的例子,可謂俯首即是,多是〈普門品〉及〈大悲咒〉的影響,也有一部分則是屬於〈白衣大士神咒〉的靈驗。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又持久的,在高層次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方面,依《法華經》而開創了獨特的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天臺教派,成就最大的是智顗及其弟子章安。依《法華經》的菩薩戒精神,智顗傳有《菩薩戒義疏》;定學方面則有圓頓、次第、不定的三種止觀以及《法華三昧懺儀》;慧學方面撰有《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此為中國佛教不論在義理的開發和方法的建立,都有決定性的貢獻。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於《法華經》極力強調說法的重要及書寫經卷的功德,佛教便隨著《法華經》抄寫流通而深入民間。在實踐方面,由於信仰讀誦的功德,使得許多人,乃至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背誦佛經,此種風氣,直到晚近,尚在流行,雖然很少人真的能夠修成法華三昧,可是一生之中讀數百部乃至上萬部《法華經》,必定也能擔負起身教及言教的教化責任了。 學法,必定護法,《法華經》在學法的鼓勵、護法的強調方面,都是不落痕跡,而又非常徹底,焚身供佛,捨身護法,不惜身命修行佛法,表現出了無比的精進和堅靭,同時又一次一次地提醒修行《法華經》的菩薩,應當忍辱與柔和。 在對於一般群眾的適應方法,《法華經》的貢獻,便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宏大感應,以致中國人之中不論是否已經皈依三寶,在面臨緊急災難情況時,多會想到求助於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此也為中國社會的安定,貢獻了無比的力量。 (本文節錄自〈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發表於1994年7月在臺北「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並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