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六)

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六) 第十二章之二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良因曰:   以上是從正面來思惟,透過虔誠恭敬的心佈施,功德是無量的。接著以《菩薩本行經》的開示,了知佈施時的正確心態: 佛告須達:「何謂施小而獲大福?所施雖小,歡喜與、淨潔心與、恭敬與、不望報與;所施之人,複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門四道,應正見者;所施雖小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小收實甚多。」 (一)以歡喜心予:以歡喜心給予,心甘情願的以歡喜心來佈施。因為深思佈施的功德,所以縱然別人不佈施,自己也仍然歡喜心去做。   (二)以恭敬心予:佈施時不僅是憐憫心,也觀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觀察眾生的佛性,與諸佛的佛性無二無別,因此以恭敬心來佈施。   (三)以清淨心予:以清淨心來行佈施,也就是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以饒益無量無邊眾生。依這樣的動機,透過佈施來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   (四)不望報予:不希望別人的回報;因為佈施只是為了解除眾生的苦難,並不是想得到別人的回報。古人說:「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所以並不期望他人,任何形式的回饋。   所以同樣護持大眾,有的人想:哎!真是倒楣,躲不掉就認了吧!而勉強去做,這是一種心態。相反的,如果是:歡喜心予、恭敬心予、清淨心予、不望報予,這樣的發心,而面對的又是三寶境界,未來果報決定不可思議!要哪一種果報,決定權在自己的手裡!   所以應當依止智慧來抉擇、思惟:做這個工作,尤其是大家都不想做的,乃至忍辱負重地做,能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在此同時,並成就強大的堪能性,所以就能以歡喜心去做了。以上是從正、反兩面思惟,逐漸地去破除「貧窮佈施難」的方法。   第二、「豪貴學道難」:豪,指勢力強大,例如官員;貴,指有崇高的學位、或者社會地位,豪貴之人要修行也是很困難的。沒有貧窮的問題,所以要他們佈施並不難。但若談到修行,可能會回答:「我沒空、很忙的,還有很多事要做。」就這樣的忙、茫、盲,到最後除了業力外,甚麼也帶不走。因此豪貴之人或許能做佈施,但是因為深深地醉戀於塵世間的福報,要修行學道是很困難的。   如何破除這障礙呢?同樣可以從正反兩面來思惟。從反面思惟:今生為什麼會豪貴?如古人所說:「山中無修行,朝中無宰相」。今生的富貴、權勢,極可能來自於過去生中,山中的苦修。因為修了許多功德,所以今生來人間受用。但必須要知道:這豪貴的境界,只是福報的顯現,當福報耗盡了,終究是要墮落的。甚至在享福中,因為煩惱習氣的推動,又造了許多惡業,這樣下輩子恐怕就要墮落三塗,而且墮落得比一般人更深了!所以印光大師說:「福報越大,業越重」,從古今中外的歷史看來,確實是如此。   另一方面,從正面思惟:今生的豪貴,極可能是過去生中,在三寶門中得來的。如果這善根能夠繼續栽培下去,很可能就會開花結果。經典中也有很多國王、大臣等豪貴之人,過去生中曾在佛門栽培過善根,所以今生經佛陀一點化,馬上能證道的例子。因此豪貴之人,只要靈名不昧之心尚存,往往是悟性過人的。就像清朝雍正皇帝,據說還是開悟之人,這都是過去生中,所栽培的善根。因此,從以上正反兩面的深入思惟,豪貴之人學佛修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