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心不偷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其心不偷
佛教捨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違教深害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捨貪近道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諸佛教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這一段,佛陀把整個『其心不偷』,它的一個內在深層的精神,發揮的非常詳細。什麼叫「其心不偷」呢?
說:我叫比丘,這個『比丘』當然包括了聲聞比丘,也包括了菩薩比丘。『循方乞食』─身為一個出家的比丘或者是菩薩比丘,他乞食的時候,是不能有分別心的,不能選擇對象的,他是平等的、按照次第的一家一家來乞食。為什麼呢?因為捨棄貪求之心。依止這個─對三界果報的貪求捨棄以後,就有助於成就我們無上菩提之道,所以諸比丘等,不能夠在大界當中,烹煮熟食或儲存飲食。菩薩道的一個精神─『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菩薩在觀察生命,他把生命當作是一個大海中的水泡。他觀察我過去的業力,創造我現在的身心世界,我有一個外在的色身、有內在的感受跟想法,那麼這個身心世界?只就是一個廣大大海中,一個暫時存在的水泡,它隨時會破裂的,所以我只是暫用這個還沒有破裂的水泡、這個色身來修學佛法,三界的生命只是暫時借住的,這叫『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身為一個菩薩,他經常保持一種精進,把今生當作最後一生,從此以後再也不來三界了。
佛陀在訶責「偷盜之心」之前,先把佛陀的教誡表達出來──
一個菩薩,他的心態就是『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諸位…你要是讀蕅益大師《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篇」,你會發覺:一個人要得到「菩薩的戒體」是不容易的,就是這一句話─『寄於殘生,旅泊三界。』你憑什麼受菩薩戒,憑什麼?憑的就是這一句話。你把整個三界的果報,當作一個暫時的因緣,你生命的目的,就是這個過程─積功累德。所以如果說你今天的心情,向外執著的心,還是很重,包括你的色身、包括外在的東西,你都執著很重,你這個菩薩戒體,可能只是跟菩薩戒結結緣而已!這裡就道出「菩薩道的精神」──
菩薩來到人世間,假借這個暫時的生命,來「積功累德」做最後的衝刺,從今以後要解脫生死─
「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佛陀先把菩薩道的精神表達出來,假設我們今天違背這樣的一個精神,是什麼過失呢?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這個『賊人』,什麼叫『賊人』呢?古德解釋說:就是在佛法當中,你出了家,也穿上了袈裟…現出了出家比丘、比丘尼的相狀,但是你卻依止「外道之法」來教導你的弟子。什麼叫『外道之法』呢?你跟你的弟子講一些吉凶禍福、神通感應;這就是「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這地方有兩個過失:
一、『販賣如來』─佛的功德是「宣說正法;「佛」有說法之恩。結果你現出佛的相狀,因為你出家就是現出佛的清淨幢相,結果你沒有宣揚正法,你講的是外道法,讓佛的功德在世間消失掉─『販賣如來』,把佛的功德給販賣出去了,你沒有扮演佛陀說法的角色。
二、『偷取佛法』─佛法有開慧之恩,你宣揚了佛法,進入到眾生的心中,一定要把眾生心中的光明點亮,讓他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要讓他產生一個抉擇判斷的能力,他自己要自覺。
一個人生命的改變,來自於「自我覺悟」─自覺、自審、自調,他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調伏,他生命就慢慢離苦得樂─「法」有開慧之恩。
結果你宣揚了佛法,他跟著你學這麼多年,他越學越顛倒…越學越顛倒,所以說,這不但是販賣如來,還把法的功德─開慧的功德也失掉了。
這種人的結果─就是造種種「業」,這個『業』當然是偷盜之業,偷盜了佛法、偷盜了佛陀。『皆言佛法』─把這個外道之法,都說成是佛法,反過來卻『非』…這個『非』是誹謗如法持戒、如法說法的比丘、比丘尼,說他們是小乘之道,不知道善巧方便。結果呢?就有兩個結果了,『由是疑誤無量眾生』,第二個『墮無間獄』。從利他的角度─跟著他學的人,每一個人都是顛顛倒倒,一盲引眾盲,相繼入火坑。第二個,他自己因為誤導眾生的關係,死後墮入無間地獄了。
這裡「偷盜」最大的過失──
『偷取佛法,販賣如來』。他的過失在哪裡呢?就是「誤導眾生」!
佛教是很重視你的知見,「知見」最重要,因為你的行為,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判斷;人生就是一個抉擇,你要這樣做、還是那樣做,你選擇A跟選擇B,後面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一個人的知見模糊的時候,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在佛法中你注意─你學《唯識》你就知道,所有的煩惱裡面,最大的煩惱、最大的過失是什麼?諸位知道嗎?是的,「愚痴」!沒有一個過失比這個嚴重,愚痴的人造罪是無慚無愧。我們從「果報」可以看出「因地」:你看有些人,他得果報業障現前,欸…他拜懺,一下子業障就消除,他的果報不會堅固;有些人業障一現前的時候,怎麼懺都沒有用,就是你因地的時候是「無慚無愧」。依止邪知邪見、無慚無愧所造的業,得果報的時候,那幾乎是一種定業不可轉。
我們今天明白道理,有時候會一時糊塗,也會造業;但是明白道理的人,他會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他會有慚愧心。「慚愧心」在造業的時候,不管是在「方便時」─造之前,或者「正造作」的時候、跟「造了之後」,他慚愧心不斷的活動,這個人造罪是怎麼情況?他踩了剎車!這個車子踩剎車,雖然撞上去,力道沒那麼強。一個人依止無慚無愧造業的時候,是不踩剎車的;他造業是用全部的精神體力在造業,得果報時,就很難懺悔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