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講錄_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昨天講的二十九章叫做「正觀敵色」,正觀當然不是一切邪魔外道所想,唯有佛陀的思想才叫做正觀。「正觀敵色」的「敵」字解釋成「抵禦」,我看只有抵禦還不行喔!抵禦只是制止敵人不來侵犯,但敵人隨時都會來侵犯,那你何時才得安寧?我們不能只有抵禦,一定要降伏他,進而要消滅他;你不消滅他,他就要消滅你。敵人就是這樣嘛!這不能講仁慈,仁慈就害了自己。那我們要怎麼消滅敵人呢?   昨天講的都是屬於抵禦,是消極的。積極的在最後兩句:「生度脫心,息滅惡念」,這是積極降伏,使他有安身之處。我們講消滅敵人,不是殺掉的消滅,而是把對方的顛倒想消滅;就是要度脫他,使他知道萬法皆如夢幻泡影、了解諸法皆空,才能息滅邪念歸於正道。惡念不息滅,那他隨時都會侵犯,所以要積極做到生度脫心,息滅惡念,否則眾生的情感非常軟弱,怎樣都沒辦法正觀。   我們大家都是凡夫、凡情,意念非常之薄弱,但是大乘佛法講:貪瞋癡三毒之性,原來是三般若之性喔!轉凡情就成聖智,生度脫心就是菩薩心。唯有生菩薩心,你才能息滅惡念;菩薩心不生起來,你用凡夫這麼消極的方法,那不行!   所謂「擒賊先擒王」,就是要抓領頭,光是抓小卒沒有用。決定要把第六意識的凡情心捨掉——徹底地捨掉,生一個度脫心,這樣彼此都得安寧、彼此都能度脫。這一句不要忘記了,否則底下的文都是講不得已的方法,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是徹底的!   永嘉大師證道歌說:「無明實性即佛性」,無明是虛妄幻化的,自性本空。既然自性本空,怎麼還有一個無明呢?這好像海水有波,為什麼有波?風吹的。那麼你要找水在哪裡找?波即是水。這是比喻凡性即佛性,凡夫只要轉成正念修正行就可以成佛。凡夫為什麼有凡行?因為有顛倒想。這樣明白了就能回歸到本體。一定要這樣認識,要尊貴自己,不要有顛倒,否則苦惱的還是自己!   再說蘇東坡是個文人,他前生那種禪悅之根性也是不可思議,所以他雖然說世間話,但動口就合乎佛法,所謂「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我們聽到流水就是流水,但是他聽到流水也在說法囉!這也是不錯,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無情說法嘛!   我們必須要有這些正觀念,那些拉雜妄想才可以把它消除。在凡情上觀它是虛妄、本性是空,這樣就回歸到真如實性。所以一定要開正智慧,這些顛倒之情自然能消滅,就好像太陽一出,霜林失白,什麼露、什麼霜都沒有了!正觀一起,邪念就不生。   上來為什麼講這些話呢?因為這第三十章講的是事相,章題叫「欲火遠離」,怎麼樣遠離法呢?「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像我們能發心回到山上修道就是道者。凡夫修道像什麼?就像披著乾草一樣,火來須避,「乾草」就是修道人的六根,「火」就是六塵境界。六根對六塵,眼見色要貪、耳聞聲又是貪,舌嚐味、身要觸,尤其身觸這種業障非常、非常之重的。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現在我們的心沒辦法不顛倒,那要怎樣呢?你膽子就不要那麼大,還是避開好。不管火怎樣大,乾草不要接觸它就沒有事;一接觸,哪有不燒的道理?所以道人見欲,必當遠之。這個「遠」,浮浮泛泛的不行,一定要有決斷之心;你沒決斷之心,就沒有辦法不為六塵所染。這地方要小心一點!當然,這麼做是不得已的,因為凡夫還在六塵境界裡。   注意了!「必當遠之」,是哪個必當遠之?乾草和火是比喻根、塵,根、塵相對為什麼就有染污呢?要知道那是六情在作祟,六情就是六識——六種情識,「必當遠之」就是你要把情識消滅。情識消滅,就等於乾草與火各在一邊,不相會面,會面也沒有事。所以實實在在是六情在作祟,你不要只是在事相上禁止。   事相上制止,這對業障輕微的人還可以;業障重的人,好像乾柴與烈火一相會面,避到哪裡都是被它所燒。業障重的人,情欲一沾染就沒辦法。就像我們小病痛還無所謂,一到大病痛來受不了,哪有不呼爺喊娘的?我們希望不要有大病,但小病也不要無,這就是平時講的「比丘常帶三分病」,帶一點苦惱比較好修行。遇到這些境界現前,要常思地獄苦、生畏懼心,否則哪有不被火燒的?   這是第三十章,前面二十九章,後面三十一章,這三章意義是相連的。前面以正觀來敵色,如果正觀敵不了怎麼辦?在事相上你就不要那麼逞英雄吧!還是遠避一點、消極一點。但是這樣不究竟,那就用三十一章的方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