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三十)

佛說四十二章經(三十) 第十二章之六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良因曰:   不對治欲心的第二個過患:打妄想、幻想世間男女欲望的境界 …… 這些妄想帶來的快樂是虛幻的,但是卻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今天想、明天想、不斷的想,在阿賴耶識就不斷地種下煩惱、不清淨的種子,而且力量愈來愈強,當臨命終時,強者先牽,必受惡道之苦報。   相反的,如果能夠對治欲心,修行清淨梵行,有甚麼功德功德呢?第一、可得莊嚴身。佛的三十二相、祖師大德們的清淨莊嚴,都是由持戒而來。看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的相片,那種法像莊嚴,絕非一般活在五欲中的凡夫,所能企及的。   第二、修行梵行可得智慧:一般人智慧之所以無法開啟,往往就是因為或多或少的,受著男女情欲的干擾,心昏擾擾的不能集中。縱然聽聞許多佛法,卻是轉頭即忘,這樣怎麼能開啟智慧呢?若能修行清淨的梵行,停止心中的擾動,在心的明瞭寂靜狀態中,佛法聞思修的功夫,就能在此安定的心中慢慢培養,真實智慧也就漸漸地開啟了。古今中外開悟聖者,雖然各有成就的因緣,但有共同的一點,就是出家修梵行。因為修梵行,所以沒有欲的干擾,才能專精的思惟佛法,乃至於開悟證果。   第三、調伏欲望可得大福報: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有大威德、大福報,都是因為修持梵行而來的。所以縱然是在家人,無法完全斷除男女的欲望,也應當學習少欲,寡欲則無尤,才好修行。   所以雖然「忍色忍欲難」,但是從思惟欲的過患,以及清淨心的功德後,就應當修持不淨觀等,種種對治法門,來調伏欲的煩惱。當修行久了,「忍色忍欲」也就不再那麼困難了,並且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像剛學佛時,煩惱那麼粗重了,以上是貪煩惱的第一層,色欲的對治。   放下了粗重的男女欲望,接著應當更進一步對治貪煩惱:「見好不求難」,也就是看見對於自己有利益的境界而不追求,這是困難的。 雖然色欲這種粗重煩惱,可以暫時調伏了,但是面對利害關係,仍然深深地系縛著,也就是對聲名、權勢、地位、財富 …… 仍然放不下。   如何對治「見好不求難」的煩惱呢?首先從反面思惟:《梵網經菩薩戒》:「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水滴的量雖少,但若不斷地滴落,即使大水缸也會盛滿。同樣的道理,聲名、權勢等,雖然不像色欲那般粗重,但是若不能少欲知足,而放縱自己的心,隨著貪煩惱的熾盛,世俗之人往往色欲也隨之生起,這時心就不能安住在道上了! 就像世間人說:「飽暖思淫欲」,常常享受美好的飲食、臥具等,在受用快樂的境界時,貪煩惱也就不斷地滋長。剛開始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是串習久了,心中的貪煩惱愈來愈熾盛,最後一切染汙的事情,也就隨之而起了。   所以面對種種的「好」,要有危機意識,不要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應該接受的,覺得這是我有修行,所以福報現前,因此很高興。千萬別這麼想!相反的,應該生起警覺心,想這些都在折損我們的福報,也都是毒藥,會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啊!   相反的,如果能夠少欲知足,慢慢地就能業消智朗,福慧增長,為自己培植修道的資糧,今生的解脫,真正的快樂是可以期待的!   以上「忍色忍欲」、「見好不求」這些道理,雖是老生常談,但是不要因為世俗之人,都是這麼活著五欲中,而輕忽、放縱自己。如果不常提醒自己,很容易的就會放縱煩惱習氣,畢竟這是熟境界。剛開始可能覺得沒什麼,但是時間久了,貪煩惱不斷地增長,等發覺不對、想要對治時,就很困難了。 與其到時在煩惱的大海中掙扎,倒不如一開始就認真的面對它,並加以調伏,這是有智者的思考方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