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九)
佛說四十二章經(二十九)
第十二章之五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良因曰:
第五、「生值佛世難」:生長在一個有佛法的時代是很困難的。無論是正法、像法、末法,只要能在有佛法的時代,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縱然能如上述地多聞,如果不實踐,結果亦是枉然。
為什麼生值佛世難?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說法數十年,但舍衛國九十萬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經到過祇桓精舍聽佛說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只是聽過佛陀的名字;剩下三分之一,甚至連佛的名字都沒聽過,由此可知生值佛世難啊!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們現在處於賢劫中,為何稱為賢劫?因為在此世界「成、住、壞、空」,住時有千佛次第出世。這在十方世界,是非常難得的,因此稱為賢劫。賢劫千佛出世,比例雖然很高,但是觀察每一尊佛的出現,相隔時間卻是相當長遠的。例如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到下一尊彌勒佛的出世,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那麼長的時間。由此可以想見:十方世界之中,有多少眾生連佛這個字,都不曾聽過,何況生長在有佛法的時代呢!
所以有人覺得:佛法很好我也知道,但是現在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必須先完成,等老了再學佛 …… 如果想想生值佛世難,就不會這樣輕忽,而會珍惜現在學法因緣,不敢空過的!
因此既然有幸遇到佛法,就應當努力地栽培善根。除了聞思之外,更要努力實踐。如果僅止于聞思,在心中所栽培的種子,還是很淺薄的。必須透過精進的用功,在阿賴耶識中,才能栽培深刻的佛法種子。有了這種子,縱然今生未能得度,但未來世也會因此而遇見三寶,繼續修行,逐漸得到解脫。
應當聽聞佛法,並應生珍寶想。不要一天天、一年年得過且過。莫要以為自己還年輕、未來的時間還很長 …… 習慣一旦養成,要改就很困難。如果整天悠悠泛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時間久了,想要精進也已是欲振乏力!那時再痛苦、再後悔,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發心學佛,就要精進勇猛,縱然大家都在懈怠,我們也不隨順這共業,要做心的主人!
以上第四、「得睹佛經難」,第五、「生值佛世難」,是希望我們能夠重法,這是發心修行的基礎。 有了法的指引,才能夠談得上修行,不然都只是盲修瞎練罷了!
接著第六、「忍色忍欲難」,到第十、「觸事無心難」,是修行的前方便,也就是先調伏粗重的煩惱。粗重煩惱調伏之後,心才能在微細的止觀法門上安住。
第六、「忍色忍欲難」:「忍色」,特別是男女色。「忍欲」,乃至一切五欲,於其中都能安忍,這是很困難的。雖然我們發心精進修行,但心中的欲心若是發動起來,會嚴重干擾我們的修行,所以必須認真對治。若是不對治,等它逐漸累積,力量愈來愈強時,道心就漸漸被腐蝕掉了。
為了要對治,首先從反面思惟:若放縱欲心,會有甚麼過患?放縱而不對治的話,這樣跟聖道是絕緣的。想一想為何要學佛?就是為了追求無上菩提。如果不斷地打妄想、起欲念,卻想要得到無上菩提的果,這因果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若真正發心,追求無上菩提,一定要對治欲望。如果不對治,不僅與無上菩提絕緣,也跟三惡道結下因緣,就等未來受報了。在想一想,此時十方世界中,有無量的修行人,正在勇猛精進的用功;而自己卻仍然活在煩惱妄想中,實在是可悲歎之事,這是觀察第一個過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