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二十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二十一)
主題:住定證滅願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十一)
住定證滅總攝一切淨土的所有功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原因,就是阿彌陀佛住定證滅。我們去極樂世界比留在娑婆穢土行菩薩道要好得多。
法藏比丘說:如果未來我成佛,國中乃至少功德的天人,如果沒有成就兩種功德:1、不住定聚;2、沒有必至滅度,我就不取正覺。
不住定聚:沒有住正定聚,《阿彌陀經》裡佛陀和舍利弗說:“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
阿鞞跋致:住於正定聚,不退位的意思。
一生補處:必至滅度。
從淺到深有三種不退:現據藕益大師《彌陀要解》來說明
1、位不退:指此類修行人斷見惑,入聖位,不是世間的凡夫了。再也不會退回到凡夫境界了。就天臺判教來說,相當於藏教的初果,就圓教來說,相當於十信位中的初信位。娑婆世界來說證到初果,可以堪受一切人天的供養,非常殊勝。初果的功德在經典裡有很多,我們舉《高僧傳》裡的例子:魏晉南北朝一位證了初果的聖人,北魏齊州(山東),有一位法師修行精進,個性厚道老實,持戒莊嚴,少事少惱。平常讀誦《法華經》,同時很精進地利益眾生,功德成就時,自然攝受當地一切眾生。如他到樹林裡去時,小鳥也不會感到驚恐。後來往生那天,南朝梁武帝的國師——寶志公禪師上表奏章給梁武帝,在北國(北魏)齊州有一位初果的聖人入于泥洹,文武百官及老百姓都向北魏的方向禮拜。其弟子把師埋在山上並起塔,供奉其舍利子。鳥兒也不會隨便在塔上大小便,因初果聖人的威德還在。
通過此例可知,初果的聖人,在娑婆世界是很可貴的。藏教初果,在圓教是初信。
《智者大師傳》裡記載天臺宗的初祖——智者大師,他一生弘化的事情非常圓滿殊勝,中國人讚歎他為“東土小釋迦”,創立天臺五時八教,智慧辯才不可思議,可以九旬談妙,實修功德也是非常殊勝:在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品時入定,在禪定境界中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同時得到法華三昧的旋陀羅尼。智者大師是功德威威的大善知識,但他告訴我們自己就是一個圓教五品弟子位的修行人而已,五品弟子位上面才是初信,也就是說他還沒到初信,其影響力就如此大了。所以能成就位不退,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也是世間聖人了。
2、行不退:此類修行人不僅破了見惑、還破了思惑、更破了界內界外的塵沙惑,度化眾生很自在,而且不退。行不退是指利眾的菩薩道的行門不會再退回到二乘的心。當然通、別、圓各有階位,這裡就圓教來說就可以了。就圓教來說是十信滿心,十信位的菩薩是行不退。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禪師就是十信滿心的菩薩,一生充滿種種不可思議的傳奇故事,在外地弘法時,外道忌妒他,想毒死他,慧思禪師吃後沒事,他的弟子都被毒死了。外道辯論、神通都比不過他,外道發毒誓未來生生世世來破壞他的法。慧思禪師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善知識,斷了見思惑,入了十信位。
3、念不退:心性流入薩婆若海,念念可以和中道實相智慧相應,前面位不退、行不退僅是聞思的階段,雖然念念也是能夠和中道智慧相應,但還沒有親見實相,還只是文字的智慧,僅是比量的認識。但到念不退時,已經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已親證實相理體,從文字智慧轉到修慧,真正地稱性起修,一切行一行,一行一切行,就是指這樣的菩薩。在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切行門的時候,都能夠親見能修的我不可得,所修的法不可得,能修、所修都是不二的,一切行都匯入一行,匯入心性當中。相對地,一行一切行,因在實相智慧中得到自在,所以修一個法就具足一切法的功德,這就是圓教的初住,稱為念不退。歷史上記載初住菩薩很有限,龍樹菩薩就是圓教初住的菩薩,證得法身,經典裡佛陀有授記的。大乘的兩大傳承:1、龍樹菩薩的中觀;2、彌勒菩薩的瑜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