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內文隨解—卷七_警緣三寶(下)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功德,供養中最。故經說言:惟念過去世,供養為輕微;蒙報歷遐劫,餘福值世尊。又經言:設欲報者,起塔精舍,燈燭幡蓋,花香茵褥,種種供養;將來之世,自受其福。雖是供養,非報佛恩。欲報佛恩,惟發菩提心,立四弘誓;造無量緣,莊嚴身相,修淨土行;是為智者,知恩報恩。   懺文:「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功德,供養中最。」功德從哪裡來?從供養之中來。想想我們信佛以來,智慧是增長了不少,但有沒有依智慧修行一分呢?有一分智慧你修一分,就得到一分真實的功德。你雖然修行卻沒有智慧,那是盲修瞎煉;你有了智慧,行一分供養,就能得到百千種的福報。   「設欲報者,起塔精舍」,怎樣報答佛恩呢?建寺院、蓋道場,這種功德太大了!「燈燭幡蓋,花香茵褥,種種供養」,殿堂上懸掛的莊嚴物,圓的叫做「幢」,長的叫做「幡」,在佛頂上的叫做「蓋」。以現前我們大殿來說,大殿建好了、佛像有了,如果沒有這些幢幡莊嚴,整個大殿看起來感覺就不是這樣好喔!你們想求福報嗎?那在世間辛苦所賺來的錢,要好好地供養三寶,莊嚴未來的佛果菩提。「將來之世,自受其福。雖是供養,非報佛恩。」以上所說的是修福,只能感得人天有漏之小果,不足以說是報佛恩。   要如何才是報佛恩呢?大家都知道,供養三寶是佛弟子之本分,要做供養中最——法供養,才是真報佛恩喔!如何法供養呢?懺文說得明明白白,「欲報佛恩,惟發菩提心,立四弘誓;造無量緣,莊嚴身相,修淨土行;是為智者,知恩報恩。」報佛恩就是要發菩提心,立四弘誓願。要想知恩報恩能做到,還是要求三寶加被。   上來大家都發了菩提心,什麼是大願大行,大家也都知道了。那我們以後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不要忘記修福,更不要忘記報佛恩,知恩報恩之人才有大福德、大智慧。   佛陀還要你報恩嗎?其實佛陀哪裡要我們報恩,那是我們在莊嚴自己的身心、莊嚴自己的淨土喔!你能這樣做,才是智者。具足這樣的知解、智慧,那修佛道不須三祇就能成就。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知三寶之因,常念三寶之德,常稱讚三寶,常恭敬三寶,常供養三寶,常修建三寶,常護持三寶,常相續三寶。   「修建三寶」,就是要開創建設道場。「相續三寶」,就是教你要發心使三寶相續而沒有間斷。你不要發露水道心,只是勇猛做一下;或者做事情因緣不具足,欣喜之心就沒有了;再碰到人事上不調和,那你心都冷了下來。我們發心是要令事情成就,只要你能捨自己的執情,隨順人意,這樣有什麼事情做不好的?你要是執著己見,往往把事情弄糟而前功盡棄。   從古以來,往往很多信徒擁護三寶,初上來都很發心,出錢出力。後來卻因各人的意見不同,只認為自己的好,對方都不好,而障礙事情不能成就,到最後沒結善緣還結了怨。所以般若經上注重教人發心要無我相、無人相,一有我相人相,事情就做不好;縱然把事情做好,也只是人天之果報。要想真正得涅槃果、寂滅樂,永久利益無量眾生,就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修一切善法都是菩提道,捨此而別修都是走錯了路。   再說你發了菩提心,可是你有執心——執著之心;本來直心是道場,你一執就變成了凡情。我們拜懺要求開智慧,這些障礙煩惱要去除;這樣你維護三寶、供養三寶才能相續,否則你怎能持之以恆呢?大家有心要維護三寶,除了自己全心全力的付出之外,還要幫忙找人才、錢財。   以此警緣三寶,知恩報恩;人人各獲六根清淨,五眼圓明;四無量心,四無礙智,應念現前;六神通力,六波羅蜜,隨心自在。盡未來際,饒益有情。行願圓成,俱登正覺。   「六根清淨」就是諸惡已斷,決定證大涅槃。「五眼圓明」就 是佛眼已經開徹,十法界之內無不洞悉,這樣度生才無礙,因為能知道眾生的根性。「四無量心,四無礙智」,心量要大到沒有限量 ,才能智慧無礙喔!「應念現前」,就是希望以上講的六根清淨、五眼圓明、四無量心、四無礙智都能得到。大家如此發大心、行大行,利益眾生,行願圓滿就能成就佛道。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