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一) 第十五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良因曰:   有一位比丘請問佛陀:「怎樣才能稱為有大威德?如何才是具足大智慧?」問題中的福、慧二資糧,是修行人重要的基礎。   佛陀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能行忍辱者有大力量,為什麼呢?因為對內可以折伏自己的惡念,使身心安定下來;同時由於清淨心的顯現,所以對外可以感動眾生,得到他人的尊重。」這實在是由於內心能夠常保慈悲之心,並且遠離與眾生的對立,本來力量是可以壓倒眾生,卻選擇調伏自心,因此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成就大威德。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了一首偈: 惡有情如空,不能盡催伏。唯催此怨心,能消一切怨 這意思是說:過去無始劫來,和眾生所結下的惡緣,就像虛空一樣無量無邊。若想用強力威勢,來一一的催伏,那是不可能的。怎麼辦呢?菩薩教導我們說:只有催伏內心的仇恨與敵對之心,才能化解一切的怨仇系縛。所以真正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我們心中的煩惱。當我們戰勝了內心的敵人,外在的敵人不僅不能傷害我們,甚至還能為我們所攝受。世間人往往以為行行然,就是具足大威德,其實只是被煩惱所驅馳的奴僕罷了。   佛陀接著回答比丘的第二問題:「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當滅盡了內心的煩惱塵垢,自性清淨心開顯時,是最光明、最具智慧的。開顯自性的智慧光明,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方法。在本章的經文,佛陀要我們修習忍辱波羅蜜,透過修忍辱淨除塵垢,以開顯自心本具的光明智慧呢。   忍辱並非只是壓抑,而是大智慧的體現。修習忍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忍」:當一切的眾生,對我們瞋怒、譭謗、辱駡、冷言冷語、乃至以拳腳、棍棒毆打我們,不生恐懼、逃避、生氣、記恨,乃至生起一念報復之心,而能夠安忍不動,所以稱為生忍。   寂天菩薩說:當眾生傷害我們的時候,可以作這樣的轉想:第一、我們應該是有什麼過失,才使他人這樣對我,所以應當反省,不要怨天尤人。第二、可能是我過去世曾經跟對方結過惡緣,所以今生他才會這樣對我。第三、這樣的粗重境界,對我是有大利益的,因為可以幫助我,破除我執跟法執。第四、一切的眾生過去都曾經幫助過我,也都曾經是我最慈愛的母親,或者最尊敬的師長。所以不應該對有大恩于我的人生瞋心。   第二階段是修「法忍」。法忍所指的就是,我們能夠堪忍一切外境所帶來的逼迫和傷害,譬如:寒、熱、風、雨、雷、電等等境界的逼惱跟傷害。   當受此逼惱時,可以想:因為有色身,所以會遭受這些苦。而這些苦的本身都是剎那生滅、沒有實體的,所以不該去執著。   我們也可以思惟佛國淨土的依報莊嚴,沒有寒、熱、風、雨、雷、電等種種的逼惱傷害。所以現在縱然受點小苦,但是來世當往生佛國淨土,乃至成就無上菩提時,一切依正二報都是清淨莊嚴,遠離種種苦惱的。乃至因此發願:設我成佛時,淨土也是如是清淨莊嚴,永離身心的苦惱。透過這樣的思惟,也能使令我們內心安忍不動。   第三階段是「第一義忍」。第一義,指的是畢竟空、實相的境界。進入這個階段的修行,便能完全斷除煩惱,啟發自性本具的光明智慧。因此必須先學習經典所開示實相之理,並透過不斷地實修方能契入。同時,要成就第一義忍,生忍、法忍是重要的基礎。如果有相的境界,很容易就動搖我們的心,怎麼能進入無生忍呢!   因此可知:「何者多力?何者最明?」這二個問題的關連性。修生忍、法忍可以具足大力量,向內調伏自己,向外折服眾生;在此基礎之上修第一義忍,便能開啟自性本具的光明。   大智慧、大光明的境界是怎樣的呢?如經文所述:「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不管是過去無量劫以前,乃至現在,或者未來無量劫以後,十方世界一切境界,都能夠照見無餘。 若是遇到種種不平之事時,可以多念誦此經文,提醒自己甚麼是真正的解脫,而不再隨境流轉,忿忿不平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