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

佛說四十二章經(五十) 第二十九章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惟: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良因曰:   在上一章的開示,佛陀告誡我們「慎勿與色會」,本章則進一步說明具體的作法,如何保護自己的心,不與色會。   「佛言:慎勿視女色」。佛陀說:修行人平常就要收攝身心,不要以染汙心,去分別女眾的好壞美醜,以免隨順自己的習氣。關於這一點,懺公長老的作風,可作為典範。他老人即使年紀到了八十歲,也出家五十多年了,但是絕對不正眼看女眾,女眾直接遞過來的物品,也不親手拿。據說虛雲老和尚也是一樣,平常都保持在禪定的狀態,眼開三分而不到處張望,這些都是古風。即使現在因時代性,在實際做法上必須有所斟酌,但也應當效法他們的精神。   「亦莫共言語」:也不要找機會和女眾攀談,因為這樣容易產生愛染習氣。有一些世俗人的習氣,一看到異性就不自覺的找機會談話。甚至即使是修行人,表面上看起來是慈悲與人開示,但內心卻是與攀緣、染汙心相應。佛陀知道凡夫眾生這些習氣,所以在出家戒律,制定許多相關的戒條,為的就是遮止凡夫這種煩惱習氣。   下一段,是說明對治的方法。首先是攝念,「若與語者,正心思惟: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如果必須接觸異性,該如何做呢?佛陀教導我們,要先如理做意,以端正我們的心念。心想:我是個出家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我們的本份事。今天雖然處於這五濁惡世,到處充滿了迷惑與引誘的境界,但是我仍須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才不辜負我沙門的本分。出家沙門如是思維,在家修行人也是一樣,想想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修行人。   一個修行人,要緊就是常懷慚愧之心。「慚」是對自己的要求,要與古聖先賢看齊。常常自我檢討:我是個修行人,但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修行人的本份事,我作到了沒?不應當被時流所遷,應該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等高僧大德學習。只要有一份向上學習之心,就會不斷的進步。《格言聯壁》說:「不讓古人,謂之有志;不讓今人,謂之無量。」我們平時,都將目光投注到何處呢?該好好想一想。   「愧」,是惡行為他人所知時,內心的羞恥心。我們在打妄想,起種種欲念時,往往以為沒人知道,實際上卻是有神通的眾生都知道。如附近的鬼神,或者龍天護法,因為都有他心通,所以都能清楚照了我們的念頭。更不用說十方諸佛菩薩的徹見分明了。所以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指所指」、「不愧屋漏」,就是因為冥冥中有鬼神在看。所以心中起了惡念,就應當慚愧訶責,不讓他相續才是。   過去,有一位禪師在定中,見到二位出家人在談話時,周圍有很多護法善神,佇立在旁一起聽聞。沒多久這些護法神一一離開,同時來了幾個惡鬼,對他們吐唾沫。 這位禪師感到很疑惑,出定後就問這兩位出家人,剛才談話的內容。二人聽了這位禪師,禪定中所見的境界時,感到很慚愧。因為剛開始他們在討論佛法,所以有很多護法神在旁聽法。接著他們談到一些名聞利養的事情,所以護法神都離開了,並引來惡鬼,向他們吐唾沫。 由這段公案可以知道,當打著妄想,思念男女欲望之事,附近一切有神通的眾生,都是共同見聞的。所以起了欲念,要有慚愧心,遮止才好。 除了攝心之外,第二個方法就是修慈悲觀,「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年紀比我們大很多的女人,應當把她想作是我們的母親。年紀大幾歲的,應當看作是我們的親姊姊。年紀小一些的,應當看作是自己的親妹妹。年紀比我們小很多,則視他們為自己的女兒一般。對他們就只有像對家人的慈悲心,沒有其他傷害之念。就像對所愛的家人,度脫她們出離生死尚且不及,豈能對她們生起貪愛之心,甚至做傷害之事嗎?那就太不慈悲了! 如果能夠按照上述的開示,儘量遠離因為攀緣心,與異姓的接觸,並配合接觸時的攝心,以及慈悲之心體。必能漸漸「息滅惡念」,如濁世中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了。這是生死關鍵,應當深思而勵行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