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三)
第十八章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良因曰:
本章開示中道第一義諦的道理。第一段經文:「佛言:吾法:念無念念 …… 修無修修。」是說明修持圓頓止觀時的行相。
「念無念念」並非將念頭停下來,而是念而無念。所謂「無念」
,是了知能念的心真實性不可得,當體如幻。雖是如此,仍不妨礙念頭歷歷分明的顯現,只是不執著罷了,這便是念而無念。
同樣道理「行無行行」,則如古德修行,念念與道相應時,則能「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著一絲縷」。雖然仍不離一切行,但因為心與空性時時相應,所以雖行而無行,觀照在行之時,猶如幻人行幻事,能行的我、與所行的法皆了不可得。
「言無言言、修無修修」也是同理:整天與人說話時,也同時觀照說話者誰?除作用外,不見一法可得。就像佛陀說,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就是這道理。同理,每天修行,也不見能修的我、所修的法。雖不見能、所,仍然是精進的修行,因為因果不壞故。
第二段經文:「會者近爾 …… 失之須臾」,是警策修行圓頓法門時,應當微密觀照,不可錯認消息,否則與解脫就更相違背了。如同六祖壇經中,臥輪禪師所做的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大師評論:此偈未明心地,若依此而行,只是一灘死水,徒增三界的繫縛罷了。
那下手處該怎麼做呢?「言語道斷,非物所拘」,真如是不思議境,所以不是言語、思維等名言所能詮釋的境界,因此言語之「道」斷絕,所不能通達的。雖說是不思議,但卻也是眾生自性本具之家珍,因此只要如本經第一章所開示,專心於「識心達本,解無為法」的功夫。當心不隨妄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時,便與「言語道斷」、不可思議的心性相應了。
既是與心性相應,所以必然會有妙用。如般若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都只是真如所顯現的妙用,所以是無差別相。所以菩薩如在空中種樹,能在空性中,起種種自利利他的神通妙用。而正作用中,又能「非物所拘」,不以為境界有真實性,因此妙用自在。
圓頓法門修行的道理,與外道的思想很相近,所以「差之毫釐,失之須臾」,即使一點點的差距,立刻便便分判出內外道了,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必須有善知識的引導,才不會十人九錯路。
對於初學者,最好先多將空性的道理,用於粗重煩惱的調伏,不要執著它有真實性。也就是透過「念無念念」等觀照,放下對內外身心的執著。在此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漸破法執,雖然精進修行,仍然不見有法可得,所以不生高慢心。同時對所修之法,與修行的境界,也不認為它有真實性,而能離法愛,這樣才是真正的與解脫相應。
這些如果都做不到,或者暫時無法理解,那就先做好打底的功夫吧。先認真拜懺,當業障消了智慧就能開啟。同時先不說修無修修這麼高的境界,先積極的斷惡修善,以成就福德資糧。並於般若經論多加聞思,以栽培智慧資糧。當不斷的積資懺淨時,圓頓法門的修行,才是可期待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