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八)

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八) 第二十七章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良因曰:   本章當說明修道過程當中,有五種障礙,以及遠離的方法。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一段先是譬喻說。佛陀說:修學佛道的過程,就好比一根浮木,一路漂向下游。如果它能夠遠離五種障礙,最後必能流入大海。所謂五種障礙,就是不擱淺在岸邊,不為他人所取,不被鬼神所障礙遮止,也不陷於漩渦中,最終本身也不腐敗。能遠離這五種障礙,最後必定流入大海。 藕益大師將這些譬喻,會歸到修行:第一、「不觸兩岸」,「兩岸」指的是生死的此岸,與偏真涅盤的彼岸。貪戀此岸,則同於凡夫流轉生死,苦惱無量。若著於彼岸,則同二乘著空,而終究灰身泯智,住於偏空而無妙用,這都是遠離佛道。 第二、「不為人取」,是指凡夫愛煩惱的牽絆。第三、「不為鬼神所遮」,是指見煩惱的干擾。第四、「不為洄流所住」,「洄流」指邪精進。第五、「亦不腐敗」,是指著相修行。   如何避免這些障礙呢?接著第二段說明解脫之道:第一、「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這一句相呼應於「不觸兩岸」。在此「情欲」指凡夫的見思惑,與二乘的無明惑。就凡夫邊來說,對於世間的五欲、身心世界的貪染,必定為生死的此岸所系縛,永遠不能出離。 相反的,二乘因為法執,因此「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所以但求自度,不欲度人。只是安住在「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偏真涅盤,而不願意再到三界廣利眾生,這樣的酖染偏真法性,反而更遠離佛果的大般涅盤。   第二「不為眾邪所嬈」,這一句相應于「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眾邪」是指愛煩惱與見煩惱,當為愛煩惱所嬈亂時,就會貪戀五蘊身心,以及外在的境界;當為見邪煩惱所嬈亂時,就會認為五蘊法是實有的,乃至認為我的見解是真理。這些都是邪心,不能入道,因為只有直心是道場。   第三、「精進」,配合「不為洄流所住」。精進有正精進與邪精進之分。我們修學佛道應當要正精進,不能像外道一樣,終日做一些無益的苦行。雖然外道也很努力的持狗戒、牛戒,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或者只用一隻腳站立,或者頭朝下腳朝上數十年。乃至長時間的入於色,無色界定中。這樣的邪精進,如果沒有無我的智慧,就像陷於漩渦中心一樣,只是更增生死繫縛,對解脫是沒有幫助的。 同樣的,二乘人的精進,只會使他們更深陷對偏真涅槃的愛著,因此不能上求佛道,並開發自性本有的功德。這樣深陷於法執中,是與佛果解脫相違背的。只有「正念真如」,依此而修行,才是真正的精進,而不為生死、涅槃二邊洄流所繫縛。   第四、「無為」,相對應於「亦不腐敗」。因為執著有為法,就有生死輪轉。例如佈施時,若執著我能佈施,我做了多少佈施。固然也能因此成就人天福報,但它畢竟是有限量的。同時未來福報現前,往往迷於其中,甚至在享受福報時,又造了惡業,來世將因此墮落更深,終究白忙一場。所以這樣的修持,實際是談不上功德,因為有為福報終將腐敗的。 所以《大辯邪正經》說:「有為功德。多諸過患」。只有將有為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同時觀察三輪體空,這樣才能真正與解脫相應。當能夠與《金剛經》所說的境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時,則念念遠離生死,念念與法性相契,這樣的功德,才是終究不腐敗的。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最後佛陀保證,這樣的修行人,必定能夠入于法性大海中,畢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這些都是修行人容易犯的種種錯誤,不知道我們與那些相應?又能跳脫那些障礙呢? 深思而改正之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