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

佛說四十二章經(四十) 第十四章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良因曰:      有一位比丘,請問佛陀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善」?第二個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大」?   甚麼是「善」的標準呢?世間人對於善的認定,往往是有差距的。例如古人認為讀書作官,可以光宗耀祖,是大孝,也是大善;有人認為造橋鋪路,救濟貧苦才是真正的善;而有人則認為推動環保,拯救地球是善的 …… 種種想法不一而足。   而學佛人對於善的標準,認為:講經說法是善的;或者度很多人學佛是善的;有人則認為作慈善事業是善的;也有人認為建大道場,度化眾生是善的 …… 也是種種不同的想法。   以上這些固然都是善,但站在真理的角度來看,都是不是究竟的。為什麼呢?因為當在造善法的時候,內心所緣的是我、我的家人、我的事業、我的道場、我的眷屬、我的一切一切 …… 由於有能、所,得到的時候就高興,失去的時候就難過;順境的時候就得意,逆境的時候就瞋怒。以這種有漏、雜染之心來造作善法,心仍是不安的,所以都不是很圓滿。   所以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告誡弟子:「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如果迷失了真如本性,面對生死流轉,再大的福報,也沒有辦法救拔我們的。所以固然要修善業,但是更要學習放下,放下一切有所得之心,這樣的修善業,才不會反成痛苦羈絆的根源。   再看第二個問題,「大」的標準。世間人對於「大」的標準,都是相對的。例如:此人的身高體比我高;這人的官位比我大;這條河、這座山比較大;這個人修行的功德比較大;這個道場比較大 ……等等。像這樣由比較所生出來的大,都不會是真正的大,因為都是有限量的。   而佛陀對「善」跟「大」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呢?佛言:「行道守真者善」。佛陀認為:一心行道,守住真如本性,才是至高無上的純善。   涅盤經:「有為功德,多諸過患」。意思是說:如果以有漏、雜染的心,造作種種有為的善法,所得的快樂果報是不堅固的,而且往往會帶來種種憂悲苦惱。反過來說,如果能依止真如平等之心來修善,則所得果報,必定是堅固、圓滿的。 所以在《宗鏡錄》中,永明延壽大師以大禹、顏淵兩人為例: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顏淵則是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表面上看起來大禹為了老百姓,功德更大。實際上兩人功德是相同的,因為都是安住在清淨心中,只是因緣不同罷了。如果顏回生長在聖王的時代,也會做大禹的利生事業;反之,大禹如生在禮崩樂壞的亂世,也是會如同顏淵般的清高自守。所以能夠「稱性起修」,才是真正的善。   至於什麼是真正的大呢?「志與道合者大」。佛陀認為一個人的心志,能與實相相契合,才是真正的大。世間人所認定的大,都是相對待、有限量的大。什麼才是絕對、無限量的大呢?那就是法性。當一個修行人,發起了無上菩提心,並且能夠念念與法性相契合,才是真正的大而無外。以上透過兩個問題,分別說明第一、實修、第二、實證,圓滿達成的方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