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三十八)

佛說四十二章經(三十八) 第十二章之十四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良因曰:   十九、「睹境不動難」:面對十法界種種順逆、好惡的境界,內心不迷、不取、不動是很困難的。即使是賢聖位的菩薩,在般若觀智不現前之時,難免也會被外境所動。除非八地不動地菩薩以上,才能動靜一如,恒常安住於自性中。   佛在世時的一次法會中,突然天空傳來一陣陣美妙的音樂。當頭陀第一的迦葉尊者聽了,竟然手足舞蹈,而且無法控制。其他佛弟子看了,都覺得很奇怪,平常律己甚嚴的迦葉尊者,怎麼今天會如此失態呢?於是佛陀解釋:「如果是一般世間的音樂、甚至天樂,是無法動搖迦葉心的,但是現在是法身菩薩所演奏的音樂,由於道力的加持,迦葉還有法執,因此身體便不由自主的舞動起來」。   阿羅漢雖然已經斷了我執,但是仍有法執,所以未能完全自在。而八地菩薩就不一樣了,不僅三界的煩惱已盡,更蕩除粗重的法執,所以在一切的有為境界中,能如如不動。   八地菩薩的心就像鏡子一樣,能夠照了種種的人事物,卻不會被塵境所染。在任運地現種種神變攝受眾生,或者為眾生說法時,內心依舊寂然不動。凡夫眾生距離大菩薩的境界,是相當遙遠的,所以只有儘量隨學。被境界所轉,趕緊拉回來就是了。被境界所轉是凡夫的習氣;而拉回來的力量,就是般若智慧了。   二十、「善解方便難」:八地菩薩能睹境不動,任運的安住於自性當中。雖然自受用的功德已經圓滿,但化度眾生的善巧方便,尚且未能圓滿。只有九地善慧地以上的菩薩,真正圓滿四無礙智:「法無礙智、詞無礙智、義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便能任運的為無量根機的眾生,開顯種種深淺、廣略的佛法。不再有詞窮義塞,或者病藥不相符的問題。因此九地菩薩,才真正堪可稱為「大法師」。就像「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九地菩薩也有相似的功德相。 所以凡夫修行之人,也可以學習菩薩度眾生,但只是透過幫助眾生,來成就自己的福、慧二資糧,不僅不應高高在上,反而應當感謝眾生才是。就像《普賢行願品》的教授: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在第十二章「人有二十難」中,包含了整個菩薩道的修行次第、階位。雖然後面高層次的修行,離我們凡夫相去甚遠,但是只要能夠循序漸進,一層層的克服,終究還是可以學習,乃至成就的,不應畫地自限。何以故?六祖慧能大師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願共勉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