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力」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調伏力」 其次,就是它的枝末了——「調伏力」。前面講到「無念」─「念而無念」。或者我們按「天台」智者大師的思想,叫做「從假入空」─從一切的假名、假相的因緣當中,回歸到清淨的空性。那麼這個「調伏力」,就是「無念而念」,「從空出假」又產生一個念頭,當然這個念頭是善念。前面叫做「正念」;從「正...念」當中,依止我們「假觀」的智慧,又產生一個善念,這叫「調伏力」。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止」,第二是「增長」;「能止方便」與「善根增長」;一個滅惡,一個生善。 「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我們在止息一切的惡法,因為我們過去生中,有很多煩惱習氣,不好的習氣也是有,善的習氣也是有。但是,我們面對不好的習氣怎麼辦呢?「慚愧悔過。」「菩薩戒」中常說的─菩薩要有一種增上慚愧心。那麼怎麼辦呢?你要思惟「業果決定」。就是說,在我們當來的生命當中,是由業力決定的,我們要深信當我們造作了善業--它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當我們造作惡業--它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我們對於未來,是一種「怖畏當來的三途果報」——怖畏。菩薩對三途果報,生以怖畏。 我們說「不住」,不是叫你「否定」,而是說你要用「超然」的角度,來觀察因緣。所以菩薩在觀察因緣的時候─當我們在面對惡法的時候,你要思惟這個惡法,肯定會帶我們到三惡道去,菩薩對這惡法產生怖畏。為什麼怖畏惡法呢?因為怖畏它的結果,菩薩看到因,他是隨時看到果報的。那麼因為怖畏當來的果報,而產生「增上慚愧」;以慚愧心的緣故,來止息一切身口意的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失」故。法性本來就沒有過失,所以我斷惡的整個行為也是順從真如。這是第二個思考,從一種順從真如的角度,從無住的角度來生慚愧心。 「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修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痴障」故。 前面是「止惡」,這裡講「修善」,這當中分成兩段:一個是「因地」,一個是「果地」。我們應該要怎麼修善會比較圓滿呢?要「廣修供養」。什麼叫「廣修供養」呢?這地方有「身口意」三業的供養:第一、身業的禮拜,菩薩每天一定要禮拜諸佛,你受了「菩薩戒」你就知道,你一天不拜佛,就犯菩薩輕垢罪。第二、讚歎諸佛菩薩的功德。第三個、內心的隨喜。這「隨喜」是很重要。 菩薩為什麼要有「隨喜」的心呢? 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我們所修的法門,只是無量善法當中的其中一小塊,所以當我們隨喜別人的善法時,對於我們來生是一個很好的佈局。比如說:有些人他參加佛七,他報名了,假也請好了,他打佛七的時候生病了;他要來聽經,他時間到的時候障礙重重,這個就是過去生跟這個法沒有結善緣,忌妒、毀謗…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總有一天我們是一定要成佛的,總有一天!也就是說,總有一天我們要具足一切的佛法的功德,所有的法門,你都要去修的,沒有一個法門你可以不修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來生做障礙,你遲早要學習它的。所以一個菩薩他的眼光看得比較遠,我今生的生命有限,我先「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但是對於很多的法門、一切的功德皆隨喜。先結善緣,先把未來的路舖好,所以要隨喜讚歎別人一切的善法。菩薩透過身口意三業的供養,這個是修「福德」資糧。 第二段「勸請諸佛」─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來轉法輪,這個是修「智慧」的善根。菩薩因為這樣,以一種愛敬三寶之心,他有一種真誠的心,使令大乘的善根,輾轉的增長,乃至能夠志求無上之道。菩薩在整個前進的動力當中,除了隨順真如、無住以外,他前進的動力,還得不斷的培養「福德、智慧」兩種的善念,來推動自己進步,這個是因地。 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菩薩不斷的在三寶中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隨喜功德,這樣,一方面消菩薩的業障,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轉,以『隨順法性離痴障故』─法性本來就是沒有「愚痴」。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那些比較高級的經典,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這種入圓教的思想,你會發覺:「圓教」思想的所緣境,跟一般「方等時」的所緣境,是截然不同的。《地藏經》那「方等時」,所面對是無量苦惱的眾生起大悲,但是你看《法華》、《華嚴》,只要入圓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觀境肯定是「三寶」。《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前面九個除了「恆順眾生」以外,全部「所緣境」都是三寶的境界。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為什麼我們要禮拜諸佛?要稱讚如來?要廣修供養? 因為你必須跟三寶結緣,你的…你未來生當中,你才能夠跟三寶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寶的救拔。其實布施的因緣,慈善的因緣很多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你看外道…有些人問我說:欸,外道也修慈善事業,佛教也修慈善事業,有什麼差別呢?外道修的…譬如基督教、一貫道修慈善事業,他這個善業到天上去,受完以後就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善業的所緣境…我們所緣善業是三寶,所以我們到天上去受完以後來到人世間,我們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遇到善知識僧寶的住世,我們就有因緣再聽聞佛法,再…引申再去增長我們的善根。 凡位的菩薩你生長在一個沒有三寶的地方,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夠增上嘛!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有真如佛性,但是你沒有一種增上緣來刺激嘛。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的整個廣修供養的所觀境以三寶為主。為什麼呢?因為使令我們大乘的善根不退轉,你能夠遇到三寶的救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