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

中台禪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  依據圓瑛法師的解釋,「多」即是「定」,亦有解釋「多」表般若波羅蜜已經修圓滿了、已經證到般若波羅蜜了、已經到達彼岸了,藉以加強語氣──用這一種方法,絕對可以到達彼岸──因為《心經》是綜合八部般若的心要,用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一定可以證到如來、證到菩提的大圓鏡智。   每一部經都是稱為「經」,這是通題、通稱,這一部經專門講這一個道理;其他諸經也都各有各的內涵,別別不同,這是別題。《心經》是專門講般若波羅蜜的道理,用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契悟實相,所以這一部經是屬於無上大乘經,為令眾生發大乘心所講的一部經。   按照一般的解釋來說,「經」有「貫、攝、常、法」四種含意。什麼是「貫穿」?佛所說的經,前後的道理相貫,事理也是相貫,事理不二,所以稱為貫通、貫穿。「攝持」,就是攝受上根、中根、下根的眾生。「恆常」,就是不變,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道理都是實實在在的,與世間上的其他道理不一樣。世間上許多道理不一定是真實的,舉個例子來講,科學上發明了一個定律,經過了一段時間,又被後來的人推翻了,就證明它不是一個真理,而是隨著因緣變化。「經」則是常,是不變的,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的。   法,為一切世間所尊重,所以「經」又稱為「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有漏之機。經裡面的內容,必須是佛所說的,要契合佛理;雖然契合佛理,但是大眾都聽不懂,那麼這一部經就不契機。所以,經是契理又契機。理,就是佛所說的理;機,是眾生之機,有上根、中根、下根。所以,佛所說的種種法門,歸納起來稱為「經」,這些法門都是契理、契機的。這一部《心經》,也是契理又契機。   天台宗有七種立題──單三、複三、具足一。這部經是以什麼來立題?完全是以法,沒有講到人,也沒有譬喻,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單法立題。   我們明白了這一部經具有這些意義,如果進一步了解,「般若」是大智慧,為什麼不直接譯為「大智慧波羅蜜」?佛法的翻譯有幾種原則,一是音譯,一是義譯。音,就是梵音;義譯,就是不用這個音,而直接用中文的意思把它翻譯出來,所以依照義譯,應翻譯為「大智慧波羅蜜多心經」,但,為什麼不這樣翻譯,而翻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呢?這是什麼道理呢?   佛經的翻譯有五個原則,稱為「五不翻」。有五種情形,就不要進行義譯,而是保留原來的梵音,即音譯。為什麼稱為「梵音」?因為印度人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從梵天降生下來的,稱為「梵裔」。梵裔,就是指他們的種族。他們的音聲、語言,就稱為「梵音」。般若,就屬於梵音。   所謂的「五不翻」,是指多含不翻、祕密不翻、尊重不翻、順古不翻、此方無不翻。   第一,多含不翻。假使某一句話或某一個詞,裡面含有很多的意義,把它翻譯成中文,無法完全包含這些意義,這樣的情形就不進行義譯。舉例來說,《楞嚴經》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婆伽梵」,或作「薄伽梵」,意指如來的境界,但是不翻成如來佛、如來,因為「婆伽梵」具足六種意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如來」一詞,無法包含這些意義,所以保持原來的音,而不翻譯成中文。因此,具足多種意義時,保留原來的梵音,這就是多含不翻。   第二,祕密不翻。例如密咒,翻出來毫無意義,但是假使能夠誦持這個咒,具足信心,就很有感應,這就是祕密不翻。   第三,尊重不翻。這裡所說的般若,就是屬於尊重不翻,還是保持原來的音。「般若」能令人生尊重之念。以「般若」和「大智慧」來看,這二種名稱比較起來,還是「般若」具有深義。所以,「般若」不翻譯為「大智慧」的原因,是因尊重。   第四,順古不翻。從過去到現在沿用這句話已經成了習慣,大家都這麼唸,假使翻成中文,反而不適當。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二者比較起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圓滿,並且從過去到現在都是這樣使用,這就是順古。   第五、此方無不翻。「此方無」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沒有的,就不要翻,保持原來的音。以「閻浮提」一詞為例,一般人看不到閻浮提,所以乾脆不翻。又如,佛經裡面提到的「菴摩羅果」,這是在印度的稱呼,但究竟什麼是「菴摩羅果」?因為此方無此果,故用原名而不翻。依據這五種原則,這部經也是屬於五不翻之一,即尊重不翻,因此保持原來的名稱,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留言

熱門文章